close

我們修行者要常常照顧好我們自己的心念,我們的心念若明,道才會通;心念若不明,我們修行這條路就會模糊掉。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守好一念清淨的心。

所以在《法集經》裡,佛陀也有這樣的一段文字,佛說:「善男子,諸眾生顛倒智慧,種種煩惱隨煩惱染。」

這句大家看文字,了解它的道理,我們眾生人人本具都有智慧,只是眾生把智慧顛倒了,所以就會生出種種煩惱;也說是種種煩惱來顛倒智慧。

智慧顛倒會變成什麼呢?就是隨著煩惱的染著。我們人人智慧清淨,污染把它蓋在智慧之上,所以智慧已經被蒙蔽了,就好像無明煩惱把它遮蓋住了,就像髒的東西附著在明鏡之上,所以就開始去染著。

佛陀這麼說:「我能度脫如是眾生,而諸如來以過去願行,隨眾生根性信等,所以彼彼行中無所分別。」

佛陀很辛苦,因為眾生就是智慧受無明染著之後,開始就一切顛倒亂想,一切人生的道路就迷茫了。佛陀就是因為迷茫的眾生,所以他要來人間,所以佛陀說能夠度脫;所以佛陀很有信心能夠度脫這些眾生。

為什麼佛那麼有信心呢?因為相信人人本具佛性,相信人人都有那念與佛平等的智慧。既然是本具的,所以佛陀就有信心來度化,這是佛陀的願。所以說是「諸如來」,不只是釋迦佛而已。

所以「諸如來以過去願行」--每一尊佛若無發心要度眾生,他就沒有成佛的機會;就是為了要度眾生,所以他才會修行,修行才成佛。所以我常常說:「佛是為眾生成佛的。」因為要度眾生,他要下功夫,他要修行到達這樣的境界,才能夠說盡道理,開闢出一條道路,帶著眾生走過去,這就是佛陀他的願行。

佛陀的願這麼大,那就是要隨順眾生。眾生種種的煩惱,這樣亂七八糟,八萬眾生的煩惱;一個眾生一種煩惱,每一個眾生聚集起來,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這都是眾生隨心所欲,所以造成很多不同的業。

佛陀就要隨眾生的根性信等等,因為眾生已經有習性,這個「性」就是習性,不是如來本性的性,是後天,以及不論是生生世世,或是與生俱來,乃至於後天的社會環境,一切令他的習氣已經染著了,所以根和性都是後天。

根就是五根--「眼、耳、鼻、舌、身」;性就是習氣的性。所以已經是凡夫的習氣了,隨著外面的境界就會起心動念。

而且他的信,有的人信一般的民間宗教。我們也常常聽到,生病了,比較鄉下的都會去問神、擲筊:「我的貴人到底出在哪邊?我要去哪裡找醫師?」有的擲筊、有的問神,說是神指點他,他就來了,變成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也說不定真的剛剛好,這叫做心。

心、性的信仰,受外界五根雜染,使我們的信仰無法很明朗,但是他就是這種習氣。如此佛陀他也要來,一個一個度化他。所以佛陀在芸芸眾生中,就是「隨眾生根性信等,彼彼行中無所分別」。

「彼彼行中」不論是什麼樣的業行,無論是什麼樣的根性信等等…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心思動作,不同的業行。在這之間,佛陀要很慈悲,無所分別,這就是我們常常平時在說的:「心包太虛。」--不分國界,不分人種,不分宗教信仰,我們都把他包含進來。因為我們人人都是學佛者,我們要學佛陀的大心量。

所以我們要時時把我們的心照顧好,心念必定要正確,這樣才不會在這麼多彼彼行中,造這麼多業;這麼多芸芸、很多的眾生,因為眾生多,習氣各不相同,只是把一念智慧顛倒過來,如此煩惱染著,真的是苦不堪言。

之前我們已經說過「九惱」。

所有的眾生、凡夫,人人都是隨著這個業累,一直積、一直積,積得我們世世生生,都是隨著這個業累因果,這樣一直在受苦拖磨,這就是所有的凡夫。

所以佛陀他說:「不只是凡夫所做的,累生累世這個冤冤相報的業,愈做愈纏越多;不只是凡夫,即使佛的境界還是一樣,這個業會找來。因緣若是相會時,還是連佛都要受報。」這是前面我們所說過的九惱。

再來這些煩惱都是怎麼造成的呢?以下再深入,除了九惱之外,就是有「九結」,九種的「結」。

「惱」只是一個「果」,其實這個「結」開始就是「因」。

為什麼會有這些冤冤相報的事?那就是我們人人心都打結了。

本來這麼單純,一筆就能圓滿了,不論是宇宙之間,我們從宇宙太空來看星球,都是看過去都是圓的。看,無論是地球,或是月球,還有火星、水星、木星等等,這些我們看都是圓的。如此簡單,在整個宇宙的組織,就是圓、圓、圓。

在我們人也是一樣,我們的心靈,也好像一個宇宙一樣。所以我一直在說「心包太虛」,就是心靈的世界,是一個小乾坤,宇宙是大乾坤。

這個小乾坤,就是在我們的心裡。所以心若簡單,心若圓自然人事物就圓,人事物圓,就是道理圓,道理圓就是心圓。所以這麼簡單的東西,讓它複雜了,所以就會變成複雜的結果,就是這樣亂,亂到糾結在一起。不只是糾結了,上下跳動,這實在是令人感到很可怕。

一切的亂與糾結,就是因為一個心,所以我們的心波不調,就心地大震動了。

所以我們講究就是希望單純,若複雜了,這九結就產生了。這就是以普通、以最簡單的來說,有這九種結。

九種結就是縛住,讓我們解不開,綿綿纏纏。如此把我們纏縛住的結,這就是煩惱的別名。

這個「結」字就是煩惱,九種煩惱有什麼煩惱?就是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執結、慳結等等總共有九種。這九種東西,縛得我們實在很辛苦,所以佛陀這麼說:「一切眾生由此妄惑,而造作諸業。」

無明煩惱就是「惑」,「結」就是「煩惱」,「煩惱」就是「惑」,「惑」就是「迷惑」。一切的道理,都令我們迷惑、迷茫。我們人若迷惑,很多的是非;心若亂,每一句話都是是非。我們若是心很明白,無論什麼樣的是非,到了我們這裡就擺平了,就沒有這樣的起起伏伏。

不過是非也要講清楚說明白,但是我們的心不要隨著是非互相對立,若是一個見解偏差,自己的內心起煩惱惑亂,自然自己就會一直從那個不歡喜的點,變成了怨。

除了怨之外,就會妒,所以有很多東西,九個結,就這樣連綿一直結下去,叫做九結。就只是一念心生迷惑,很簡單的人事物就起了煩惱,那種恨就結了,怨也就一直生起,很辛苦。所以因為惑,所以造了很多的業,所以「造作諸業」,業就一直生起了。

有時候會覺得:「奇怪,又沒什麼事,怎麼會變這樣?」「奇怪,人與人之間,有什麼好追求的呢?」「一個清淨清清淨淨的心,怎麼這麼奇怪,故意要去沾這麼多污染?」旁觀者清,都會感覺很不能理解,「奇怪阿,這是什麼在作怪呢?」就是結。這種結,不只是造作者惑,其實旁觀者也惑--「到底你是在想什麼?」也一樣,也同樣這麼「霧煞煞」,好像在霧中看花一樣,霧茫茫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心念所惑,為眾生苦所惑謗」,這就是煩惱迷惑生起。其實要毀謗人、要嫉妒人,要恨人、怨人,那個人也很辛苦,他若不是心很辛苦,他不會怨人、他不會恨人、他不會嫉妒人,他不會有復仇者的心態,這很痛苦。所以因為有這個縛,這種結來纏縛我們,繫縛住了,所以「流轉三世不能出離」,這都是一種結。

這種心結解不開,真的是苦不堪言。

各位,學佛,我們要學得如佛一般的心,要寬闊些,海闊天空。那種心地小乾坤,心內的宇宙,我們要很簡單,都是圓的、圓的,事事圓、人人圓,這樣道理就圓了。

各位,時間累積一切,我們若萬一一念的煩惱,那就業力累積了。時間成就我們的道業,我們要好好向道、向佛,向覺看齊,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