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修行,正道為依皈;依教奉行,精進菩薩道;引導眾生,脫迷入正覺。

我們大家都是發心立願,既然有修行的心願,我們必定要行於正道。正道就是我們的心所依皈,既然我們有心依皈於正道,我們必定要依教奉行。佛陀所教育的,就是要我們精進在菩薩道中。

菩薩道是康莊的大道。就像在法華經中闡述,大地草木都需要雨露的滋潤,無論是多大雨、或是多小的露,同樣都能夠普及大地。看大地上,接受雨露的,無論是大樹或小草,同樣一雨普潤。

如果發大心願,有大根基,當然就和大樹一般,可以吸收很多的雨水;不只是自受用,也可以潤濕大地。只要我們可以發大心、立大願,就如同是在大地上的大樹一般。但若只是小花小草,雨水若是太大的話,對於這些小花、小草,不但不是很大的利益到,說不定還會被大雨沖掉這些小花小草。

所以什麼樣的根基,適合什麼程度的佛法?怎樣的佛法,適合那個程度的根基?就要先看發什麼樣的心,以及立了什麼樣的願,就選擇接受怎樣的雨露(佛法)。這些選擇,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但是,佛陀也希望眾生,可以和大樹一般接受大法。因為大樹可以庇蔭大地,當有很大的雨來的時候可以吸收,上層的葉子接收雨露,流到下面之後慢慢釋放,不會讓雨水直接沖擊到地面。

我們現在常常聽到,現在大地有那麼多的災難、土石流,為何下個雨整座山就塌了?或者是若有一段時間沒有下雨,水庫就沒有水了?這是因為水土破壞!水土破壞,就是因為砍伐了太多的大樹,因為這樣,所以沒有樹木可以保護水土。所以大樹是多麼的重要啊!

我們既然發大心,我們要吸收大法,我們要好好依教奉行,精進在菩薩道上。「菩薩」是「上求佛法、下化眾生」。所以我們若要下化眾生,使得人人都能啟發愛心,使人人能夠身體力行,這種「克己復禮」,或是有人倫道德的精神,也都需要有人去牽引、去引導。

如果人沈迷在五欲中,就容易脫軌,脫離人倫道德,那就是迷!學佛要用正覺好好來引導,使他脫迷入正覺,這也是佛陀到人間教育眾生的目標。我們既然發心立願,所以我們要依教奉行,換我們要去度沉淪在五欲中的眾生。我們要趕緊引導他,牽引他,能脫離心靈的迷茫當中,能夠脫離並且入正覺,這是我們的使命,所以要多用心。

我們人,大多數都是因為五欲的關係,使得我們沈迷,我們要多用心謹慎。

前面不是也已經說過了--「親子眷屬、非復我親。」現在卿卿我我,有的人還會為情而犧牲、殉情。那樣對不對呢?這些種種難過的情關,都是業緣的牽引。

沒有業緣不會會合,若是有好的緣,就會互相會合成就;而惡的緣就是吵架、打架、吵吵鬧鬧、整天鬥爭的冤家眷屬。這些實在都不是我們所有、能永有的。

「七珍寶石,乃為他玩。」無論多珍貴的寶物,到了最後無常一來,也都是別人的。世間的人以為是「寶」,最寶貝、最值錢東西;不管是什麼,當一口氣接不上來,就都是別人在玩的,都已經不是我們的了。

所以說起來,世間這些種種珍寶,都只不是果報而已。有福的,就可以得到世間很多豐富的物質,這些是過去生中所造的福所累積的,在這生中就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的福報,像是高樓大廈、嬌妻美眷、看起來很令人歡喜的眷屬等等…那都是過去所累積的福報、有福的緣。

但是這些是不是永遠的呢?所以佛陀這樣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段金剛經的內容,大家都很熟悉,也都會背。但是否真的能夠體會呢?真的,一切「有為法」--只要有作為的,這都像是夢、像是幻、像是水泡而已。

世間這麼短暫,我們要執著在哪裡?既然什麼都不用執著,我們要好好覺悟,人生就是無常。我們不但要自覺,還要能夠覺他。唯有接受佛陀的大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世間才能祥和平靜,人間才能變成淨土。這就是很期待諸位學佛者都能夠有這個使命感。

接下來這段《水懺》經文就要接著說--既然這些妻子、珍玩一切的東西都不是我們的,那還有什麼好迷?好執著的?

註:以下佛陀度最後弟子須跋陀尊者,相關經文請參考《雜阿含第1197  》,或《別譯雜阿含110   》,《長阿含(2)遊行經   》,《佛般泥洹經   》等經。本段水懺經文出自《佛說佛名經卷26   》。

是故佛語須跋陀言:「汝師鬱頭藍弗,利根聰明,能伏煩惱,至於非非想處;命終還作畜生道中,飛狸之身。況復餘者?」

這段文是佛陀最後在雙樹林間,要取入滅之前,當時有一位叫做「須拔陀」的梵志--中文翻譯為「善賢」,在拘尸那竭國的一位婆羅門教的梵志,修行者。已經前來皈依於佛,為佛陀最後的弟子。在皈依佛陀,在佛教中出家的時候,他已經一百二十歲了。

這位一百二十歲的梵志本來是婆羅門外道的修行者,他覺得自己所修的不是究竟。當他聽說人間大覺是佛陀,只是佛陀的教法可以讓他得到究竟解脫的道理;所以當他知道佛陀要入滅時,就趕來離開拘尸那竭國,來到佛陀準備入滅的雙樹林間,請求向佛皈依。佛陀為他開示八正道、四聖諦,他就心開意解,同時得到初果。

所以我常說,無論是佛陀所開示的四聖諦或八正道,都在卅七道品當中,我們要時時把卅七道品用在日常生活中。

註:

  1.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義-- 前言[緣起]
  2.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義。四正勤
  3.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義。四念處
  4.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義。四如意足
  5.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義。五根
  6.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義。五力
  7.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
  8.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義。八正道

這位最後皈依所得到的佛陀的教誨,是八正道和四諦法,使他可以得到阿羅漢果。

而在這段經文的故事當中,佛陀對這位須跋陀梵志說:「要好好求取正法,不是只貪於禪的解脫。」佛陀對須跋陀說:「你的老師鬱頭藍弗,雖然利根、聰明,可以降伏煩惱;雖然他往生後,可以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定的天。生彼天壽八萬大劫,雖然壽命長達八萬大劫,但命終之後還是要墮入畜生道。」

這層非想非非想天在禪定當中是最高級的。因為這個定的階層很高,所以他升天後,壽命長達八萬大劫。

說起「劫」,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一個無法計算的天文數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涵蓋成、住、壞、空四個中劫則為一個大劫。

想想看,八萬大劫的時間!這樣的時間,你想有多長?但是「命終還墮飛貍之深」,還是要墮入畜牲道。雖然他已經可以得到很高的定,他雖然可以升天、壽命很長,但是最終,他還是要墮入畜生道中。

所以若只是執著於修定,缺少智慧,還是不行。定中要有智慧,要有智慧必然要有愛、慧中要有「有情」,所以叫做「覺有情」。「覺」就是有「智慧」;「有情」就是愛、不捨眾生。

就像佛陀是宇宙的大覺者,不捨眾生迴入娑婆,世間的一切欲念都不能影響到他的心,這樣才是真正的「正定」。假使只是取境界來練自己的心,萬一有什麼境界出現的時候,同樣還是要墮落。就算已經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得到八萬劫的壽命,但是同樣有墮落的時候,總是有數就有盡。

所以接下來說--

故知未登聖果已還,皆應輪轉。

雖然已經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那麼長的壽命,但還是在三界中,尚未究竟解脫。只是「行位」還未到「聖位」,所以都還是處在輪回當中。

所以說--

備經惡趣。

如不謹慎,忽爾一朝,親嬰斯事,將不悔哉!

我們想要修行,想要脫離六道輪迴,一定要登聖果,就是超越三界、脫出六道輪迴。若還是在輪迴當中,無論讓你壽命有多長,在三界當中無論壽命有多長,同樣都要輪轉。等到福報享受盡了,定力消退,煩惱還是會生起。就像是種子,你用石頭壓著它,等到石頭一拿開,因緣會合,種子照樣會發芽生長。所以,我們修行要好好把煩惱的種子完全掃除,不要只是把它壓制就好了。

有些人想要發脾氣,但想說:「我要修行,我要忍耐、要忍耐。」所以就壓抑著;但不管怎樣壓抑,最後還是會發做。所以要能夠「忍而無忍」才是真的大忍。如果心理還是覺得有事情要多忍,那表示煩惱種子還在。所以我們大家要懂得道理,真的消除這些煩惱的種子,不然等到福盡,或是定搖動了,可能我們還是照樣要落入輪轉當中「備經惡趣」。

這個「惡趣」還是一樣,就是說同樣輪迴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經歷種種惡道折磨,所以說「備經惡趣」。

所以我們如果不謹慎一些--「如不謹慎,忽爾一朝」,只是一念動起來,那個定若是一念動起來,就會「親嬰斯事」。

斯事就是指「六道輪迴」,不論是在做人的時候受苦難折磨,便是在地獄、魔鬼、畜生道中!這些事同樣都在三界六道中輪轉。這種種的輪轉都很可怕,我們難道還能夠不好好地懺悔嗎?

過去的,我們既然做了,不論我今天有沒有做,其實我們過去一定有做;無論我們在這一世有沒有和人結了冤和怨,但是前世一定也有做過。所以不要說:「我這一生都沒有做什麼。」其實在我們前世已經做了,那個「因」和「緣」都已經結下了,帶來到這一世,所以這一世只不過是個果報而已。所以我們既然果報已受,我們就要看得開,不要再繼續糾纏下去、結怨連仇。不要那樣!我們要解冤釋結。我們若是想要解冤釋結,就要時時懺悔。

當業緣、業報來的時候,我們要甘願受,心不要難過,不要為了這些事情反覆煩惱不休。既然受了果報之後,事情就要放下,讓他過去,不要結怨連仇。未來呢?我們要為了未來還要多結福緣。要不然就算是修到壽命有八萬大劫那麼長,若是盡了,福報享盡,因為他無福了,所以他一墮落下去就是墮入畜生道。

不要以為「我坐禪,我就可以解脫。」禪定對於我們修心,也只是一個助緣,讓我們有定力;但必定要培養我們的慧根,有慧根就會有這分不忍眾生苦,自然就會造福,這樣福慧就可以平行。

我們如果可以福慧平行,如此一來,想要墮入惡道也就難了,沒有那個緣可以牽引我們落入惡道中了。除非想乘願再來人間、乘願來救度眾生。

所以學佛要很謹慎,不要讓我們讓一念無明起,心一搖動,業相一旦現前就會墮落。所以我們既然立志要修行,要--「以正道為依皈,依教奉行,精進菩薩道,引導眾生脫迷入正覺。」這才是我們的使命,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