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德有云--

諸善孝為先。慈能付出予人福樂,和能趣眾入人群中,仁讓寬容能忍無諍。*

這些就是做人的根本。

每一個人都有家庭,每一個人都有父母,家庭的教育,親子的倫理,應該就是「善」;善就是以「孝」為先。

常常說:「父母是孩子的模。」孩子在家庭所受的教育就是孝,能孝順父母,就能友愛兄弟;能友愛兄弟,將來在學校求學,自然他能尊重長輩,那就是師長了。若能友愛同學,將來出社會,自然見老者為長輩、自己的親人;見所有年齡相彷彿者,就如自己的姊妹;較幼小的,就如自己的子女。這人生要從家教開始。

能有家教,再接受到學校的教育,之後才能夠走入社會。所以古德這樣說:「諸善孝為先。」也是一個小家庭,也是一個大社會的寫照。所以我們要看守好家庭的教育。

再來,「慈能付出予人福樂」。我們人人既然長大成人,開始能分辨在社會,要如何才能跟社會像一個家庭?一定要培養慈的心!

所以這念慈就是「很願意付出的人」。你若能夠平時就很願意付出,這就是給人人的福與快樂。所以才說是「慈能付出予人福樂」。

又再還需要「和」--和能趣眾入人群中。若我們大家都很和氣,能培養和氣的心態,無論你走入哪一個人群,都是受人歡迎;所以我們要常常要培養這個和字。

「家和也是萬事興,人和就是萬事成」。所以這個和字,是做人處眾入群,最重要的要領。

仁和慈是一樣的意思,那麼我們有仁德,人與人之間我們要能讓。這個「仁」字,你看就是人兩個以上,人與人之間我能要能讓;讓就是寬容,心就是要能寬能包容,這樣就能忍無諍。我們的心宅若寬大,自然世間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們所不能忍耐的!我們若能夠忍而無忍,變成了是一種很自然,透徹人間事,就沒有那種忍無可忍。

我們應該「忍而無忍」。這個「忍而無忍」和「忍無可忍」是差很多;「忍無可忍」,就是說我稍微讓你一下,但是我們所讓那個的寬度很窄,你就會很快感覺--「我讓到這裡,我就不想再讓了」。所以忍無可忍,他就反彈,開始那個反彈出來的力量就很大,殺傷力也是很大。

我們修行就是要「忍」,忍了之後就是變成我們的功夫。

所以,學佛無不都是學於一念心,這念心我們若能夠有善、有孝、有慈、有和、有仁,天下還有什麼事情能夠刁難我們呢?所以我們要好好學。要處群入眾,我們也就要以善為先,以慈來予樂,以和來處眾,以人來化爭端,這就是我們要學的。

我們說過了,很多的罪,無論是輕,無論是重,無論是粗細,或者是自作,若自作,若教他作,若隨喜作,這都是一個心念。就是欠缺了「善念」,他就會自作、教他作,或者是隋喜作。作什麼呢?作惡!所以我們應該要培養這分「善心、慈心、和氣、忍讓」,自然就不會造業--無論是粗細,或者是重或者是輕。

這個習氣若有一個惡,欠缺了慈悲仁讓,那如此就是大小罪惡,就是都會從這個習氣生出來。

那接下來這段懺文就又這麼說--

若以勢力逼迫令作,如是乃至讚歎行惡法者。*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前面是輕重粗細,我們自己去作或者是教人作,或者是隨著人去作,全都是惡業的事情。又再下來這段就是又再更強,不只是自作,他還要以勢力去壓迫人去作;不只是教人作而已,還仗著自己的勢力,去壓迫人去作。

還有一種「如是乃至讚歎」,像是這種也是不對的!就是當有的人在旁邊做惡,雖然我們沒去作,但是看到這種大惡大逆的人,在這種的人道逆倫,那無善、無慈、無仁、無愛,這種人在強迫人去作惡,他也是畏懼惡勢力。他不敢去說這個人不對,不只是不敢評論他,他還替他說好話。這種的是非不分,雖然自己沒有去作,但是是非模糊掉了,沒有那個道德勇氣,所以不敢去分析,反而讚歎--「讚歎行惡法」。還有這種的人,不只不敢說,還去讚歎:「對啊!對啊!」

你看,現在天下的國與國之爭,人與人的對立,這都是出自於「讚歎行惡法者」,所以會變成了天下很多的人禍。

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每個人都要時時顧好這念心,才不會去造業!這個業若一作下去,真的是很大,這將來墮入地獄,是非常的苦不堪言。

所以--

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所以我們每天每天,都在說起心動念,這起心動念是很可怕。小人物小錯誤,中人物中錯誤,大人物大錯誤,所造作的是驚天動地。

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提高警覺,我們若是有朝一日,沒有去顧好這念心念,那個煩惱無明沒有降伏,說不定這些罪業,輕重粗細說不定我們都會去犯著。

「自作」、「教他作」或者是「見作隨喜」,這都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們要時時

有懺悔的心,要培養這個懺悔的習慣,才能夠降伏惡念的習氣。

再來有說--

願承是懺悔一切諸惡,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慈和忠孝,謙卑忍辱。

對啊,我們就是要培養時時懺悔的心;我們若能夠時時懺悔,很自然「一切諸惡」都能遠離。這些懺悔之後,若輕若重若粗若細,這些我們全都是把它懺除了。

常常都對大家說過:「都是一個習氣!」既然那個惡念是從習氣當中生起來,我們也是要,培養一個習慣的懺悔,就能夠時時提高警覺。所以我們起一個動念,我們要趕緊警覺性提起,那連起這個動念我都要懺悔。即使沒有去作,我們也要懺悔,因為我們心的動念起了,我們就要趕緊懺悔,自然那些一切諸惡,就不會繼續產生;就不會讓我們用身體去作。

所以「懺悔一切諸惡」,自然惡滅,自然就「所生功德」--善就能生。所以所生的功德,能讓我們「生生世世慈和忠孝」。這就是因為懺悔的力量,把那些惡的習氣都去除了!我們現在就是要累積,這個善的功夫、善的力量。

所以「功德」這兩個字,大家不要忘記--「內能自修、外能禮讓」。「內能自修」就是內在的功夫,內在的功夫就是培養習慣;要培養好的習慣,這就是內在的功夫,這內在的習慣用功!

所以內能夠好好自修,表現在外面的行為自然你就能禮讓。無論是諸善奉行,好的事情,我們就要能隨喜,趕快來去做;我們知道這是好事,這些好事對人人有益,這就是慈悲心。我們慈悲能夠造福人群,帶給人群時時快樂,這就是寬闊的心。我們能夠禮讓,這叫做道德。

因為我們處眾入群,合合氣氣在人群中,帶給人快樂,我們與人沒有爭端;因為我們的心能夠包容,我們常常都能忍讓無諍,這就是我們的功德。我們內心養成了這種習慣,外面的行動就是這樣。

所以「所生功德」--這種的習慣養成了,自然不只是今生,我們能夠生生世世,自然我們在人群中,真正很習慣性的慈和忠孝。

我們有的人,看著那個人脾氣很好,又很孝順,很善良很慈悲,無論人家怎麼說他,不論什麼環境多麼惡劣,他都能夠堪得忍耐。對他來說,覺得說這沒什麼。

一位慈誠隊「陳金傳」。你看,他在家庭是多麼孝順!小時候父母沒有空,無法照顧他,但是阿嬤能夠照顧他。所以他除了感恩父母以外,就是要進責任孝養阿嬤,像這種有那個反哺之恩!

阿嬤現在九十多歲了,他每天都揹她揹上揹下。每一回揹著阿嬤,身上的體重如果感覺比較輕,他的心就很不捨。看著他抱著阿嬤、揹著阿嬤,推著阿嬤在外面走動,對家裡能這樣孝順;三餐這樣子餵阿嬤,阿嬤嘴如果沒有張開,他自己嘴就張開開,對阿嬤說:「阿嬤,啊。」阿嬤的嘴就會跟著他:「啊!」他就餵進去了,像是母鳥在餵小鳥一樣,那種的孝真的感動人。

所以他的孩子,他就說:「爸爸是,對我最好的教育。他現在對阿嬤是這樣,我將來對爸爸也是要這樣。」所以他將整個家庭,都帶入慈濟來。

還有他是協力隊長,他怎麼帶人呢?有的很剛強,他就是發願,要讓人人都能夠進入慈濟來;令人入慈濟,見聞就有利益了!所以這是他的心願,在社會有朋友,有過去認識的人,或者是現在才認識的,他都是用心想辦法要怎樣把他引進來。引進來的道場,最好就是環保站,所以他在環保站中,把這些人都邀約進來。大家受他感動,自然進來了。

他度較剛強的,他有妙法。這種的妙法不是用嘴巴說的,是身體力行帶著他做。知道說今晚哪一位師兄,他要開環保車出去;他如果下班回來了,無論多累,他都趕緊自動跑去幫忙,去帶動環保;以十分柔軟的身段去帶人,這就是他的妙法。

甚至平常時就會,把這些隊上的師兄邀請召集起來,就跟他們說:「來,我們帶家人出去外面走走,陪父母出去踏青。」他自己一樣,家庭帶出來,阿嬤要帶出來。若看到說爬比較陡的,就趕緊把阿嬤抱起來,用走的。有很多人看到他的行動,就此開始都這麼學。

上面還有長輩的,就是孝順;對家庭如果自己有不好的習氣,要改過;對家裡的太太妻兒,就是要用愛。這就是對人群教育的方法!看,這就是「慈和忠孝,謙卑忍辱」。要帶人也要忍辱。

各位,我們應該要好好利用,現在這個身體;有這個因緣,我們能夠互相鞭策、互相勉勵,在這個道場中,我們要好好養好我們的習氣。錯的不能做,我們時時要提高警覺;小的從我們本身,在我們的範圍,或者是在我們範圍以外的,社會人群等等…我們都要培養這分好的習慣。

我們如果對人,起了一分不滿的心,要趕緊警惕、懺悔。懺悔的念若生出,那個惡隨即消除。那培養好這種的習慣,自然我們今生、來生、生生世世,這分功夫永遠跟著我們到生生世世。

人群中結好緣--「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所以慈和忍讓,這都是善的根本,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