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天早上每一個人都是以最虔誠的心,上大殿來恭敬禮拜,這就是表示我們將身心口三而合一,虔誠在佛殿中,所以不只是身體上殿,心也要帶上殿來。

所以,以心靈至誠來供養,每天的禮拜,就是心身口三而合一,上大殿來供養;這種虔誠供養禮拜,才真正是我們修行的功德。

各位,學佛,心虔誠,身恭敬,口也是要虔誦;所以身口意三而合一,這種恭敬就是至高無上的供養。這樣我們不但可以帶動他人,最重要的是成長自己的慧命,所以這叫做功德。

我們講過,進寺院伽藍聖地,我們必定要起尊重心,不能邋邋遢遢、隨隨便便、衣冠不整,或是走路時,在伽藍聖地污染了它。

所以現在這段懺文又這麼說--

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過去我們若是不曉得,入寺院衣冠不整齊;或是在寺院裡面對出家人不恭敬;或是進到裡面,一直污穢丟垃圾…等等這些事情,我已經做過了,過去我不懂,不過我現在知道了,我今天開始,至誠十方佛以及尊法聖眾--尊法就是聽法或是看到經典--,我們應該要起恭敬心。

看到出家人,我們更要生起尊敬心,因為寺院裡頭,僧眾就是隨著佛的芳蹤,隨著佛的生活修行,所以他是傳法者、講法者,所以出家眾在一般人心目中,應該要起恭敬心。他是依傳佛陀的教法,所以我們不論是聽經、看到出家人,我們全都要以供敬的心,所以叫做「尊法聖眾」。

他既然出家了,就是心向佛了,我們既然學佛了,所以我們要尊重。所以我們過去,若起了不尊重的心,現在要趕快皆悉懺悔;全都要從內心懺除,過去我們曾犯的輕重罪,所以叫做「皆悉懺悔」。

接下來又說--

願生生世世,常值三寶,尊養恭敬,無有厭倦。

我們過去對佛法僧有所誤解,或是不了解,難免我們曾犯了冒犯的罪。最無論輕重,我們既然懺悔,不只是懺悔就好,懺悔之後我們的心地乾淨了;我們的心地既然乾淨,我們應該慧命,要從此處產生出來。所以我們要發願,要產生成長慧命,要從內心虔誠發願。

所以這段文又說--「願生生世世。」

發願我們從現在開始,今生此世開始,來生來世我們都應該要祈願,我們每一世都能得遇佛法,佛法僧三寶。所以我們對佛法僧三寶,應該要起「尊養恭敬」,要起尊慕恭敬信仰的心。

這種信仰的心,就是「無有厭倦」。無厭倦就是絕對不懈怠,我們若能夠不懈怠,才能精進。在三寶間,佛法僧之間,我們能夠見佛像;我們的身能恭敬;我們聞佛法,我們要以心的恭敬。看到佛、僧,我們要以口讚嘆。

所以身、口、意三業,合和在佛法僧之間,這樣我們就能罪滅福生了。

過去有什麼錯誤,我們慢慢懺悔就去除了,養成了一種恭敬尊重的習慣;若如此,我們的慧命不斷一直產生,所以叫做罪滅福生。

這就是要從內心徹底懺悔,從身心口那樣子恭敬精進;若如此我們的慧命就不斷成長,慧命成長就弘誓願。這一番發願,今天發願,明天發願,時時日日月月年年不斷發願。不只是發弘誓願,還要身體力行,今天行願,明天行願,日日月月年年,行在我們的發弘願中。

不只是說:「我發了一個願,發願之後實現了我才要再做。」實現,什麼實現呢?「祈求,求佛菩薩,我有這樣的心願,我的孩子考試若能考中,先生事業成功,我才來還願。」不是這樣!我們發的願是無所求,是為人群,這樣的付出才叫做「弘誓願」。

不是為自己發願,為自己發願是私願;自私的願,這沒有功德。既然沒有功德,你想要求得,怎麼可能?所以我們不想求得,我們只想付出,不斷地付出,不斷地發願,時間分分秒秒年年月月,就是要這樣自己自我鞭策,這才是真大願。

所以這個願就是要,在我們自己的身行中,我們的身心不斷向前走,所以這叫做「願生生世世」。只要我們有生命的時間內,我們不斷不斷都要發這樣的願,不捨離三寶,甚至多親近三寶,而沒有厭倦的心

接下來來再說--

天繒妙綵,眾寶纓絡,百千伎樂,珍異名香,花果鮮明,盡世所有,常以供養。

我們常常都要以很恭敬的心,世間能裝飾最美妙的環境,我們都願意獻出供養。

「天繒妙綵」就是裝飾的東西。我們要如何裝飾?在佛殿裡,在伽藍聖地中,都盡我們的心。看看從前在寺院,都有幢幡或是結綵等等…從前在大陸也好,或是在印度也好,要表示那分恭敬。所以他就要裝飾得,很熱鬧、很精彩,所以「天繒妙綵」。

甚至出門就有「幢幡」,像一把傘,怕他曬到太陽等等…這就是表示恭敬的型態。

我們現在所說的「天繒妙綵」,這就是室內的裝飾;不只是以布剪裁,變成很美的東西,甚至「眾寶纓絡」,這是大自然的寶物,很多的寶石、纓絡等等…「百千伎樂」,都是以很寶貴的東西,也就是世間最美,名稱最貴重的。

其實什麼是最貴重?對我們來說,有用的東西就貴重;沒有用的東西,就是讓它歸於自然。不過我們眾生就是如此顛倒…

無論是纓絡或是珊瑚,或是寶玉、寶石等等…都是天地大自然的寶物;天地它已經為人群,也為天地最尊貴,在大自然當中,已經為我們佈置得很自然的美,含藏著很自然的寶物。偏偏就是我們人,就是如此顛倒,去把那些東西取出來,實在是破壞大自然。

雖然大自然被破壞了,這些珍奇的寶物,就是變成了人類心目中,認為是最尊貴的東西。所以,以這些最尊貴的東西來獻供,他們說這樣是最恭敬的,這是在過去,認為稀奇的東西是最恭敬的。所以他就:「天繒妙綵,眾寶纓絡」,又「百千伎樂」,就是很多人來奏樂,表示尊重。

「珍異名香」,珍異名香也是大自然的東西,無論是沉香、檀香等等…這是非常尊貴的木材,但也是一樣,那也是要砍伐下來。不過它很貴,有的是在海底的沉香等等…這都是珍奇之物,他們也是拿來獻供。

在寺院中還「花果鮮明」,不是水果排上去,好幾天沒去收,讓它爛;或是花插了幾天不換水,水會臭、花會謝,不是這樣!他們是每天獻花果,都很新鮮,這也是表示尊敬。

「盡世所有,常以供養」--這只不過是以最虔誠,如何將我內心認為最尊貴的東西拿來獻供,這是表示尊重;其實真正尊重的心,就是我們身、口、意三業;我們的身行於供養禮拜。

像我過去剛開始修行時,有什麼東西可以供養呢?什麼都沒有,只好身心恭敬禮拜;這是修行供養,最好最虔誠的恭敬。若說要用什麼樣的身外物質,這可能不是很自然。不過佛經裡面,就是要啟發人人敬重的心。

像我們《無量義經》,多少入經藏的菩薩,大醫王、社會的長者、企業家,還有一群年輕的菩薩,他們平時就是以恭敬心,但是為了佛法廣傳,讓更多人知道。所以王副總王端正居士,他就把一部三品的《無量義經》,歌詞把它縮短精要;又再有李壽全居士他們一群人用心譜出了曲,所以詞很精簡扼要,曲的韻調很能淨化人心。所以加上生動的肢體表達,所以入經藏的人,人人自己內心啟發增長慧命。

來聽來看的人,大家人人都啟發了智慧之門,了解了佛法的真理,這影響多少人啊!這種伎樂,才是真正能夠內心入經藏,經藏帶入人群中和大家分享,我想這就是最美妙的「天繒妙綵」。這不是表演,而是弘法,這就是最真最妙的道場,也是最恭敬尊重的獻供。

所以--

若有成佛,先往勸請,開甘露門;若入涅槃,願我常得獻最後供。

這就是祈願,若有人已經修行得道了,我也希望我能夠趕快去勸請他;知道他有道,知道他有法,知道他覺悟了,我們就趕快去勸請他「開甘露門」,就是說法。

假使有已經覺悟的人,弘法的人,假使入滅時;有人成佛成菩薩,入滅時,「願我常得獻最後供」,我也還來得及,去向他獻最後的供養。

這就是表示我們對已經開悟者,所說的開悟就是不只是覺有情,覺悟之後還投入有情人群去。

這樣的人,若是到了最後那天,我們還要去親近他,還要身心供養,這就是發願。

所以我們時時願與行要合而為一,我們要時時起恭敬心,以心靈至誠供養,以自「身、口、意」三和合,為最高無上的供養。所以誠意的無量勝一切,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