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每天早上從寮房出來,從大殿外面進來,都會不由自己抬頭看我們大殿外面那個玄關,上面一定有兩隻鳥,都是很安靜。有時候走到哪裡聽到他們細細的聲音,真的很像在問候「你好」或是「你早」!

雖然聽到這樣的鳥聲,只能夠知道這是鳥在叫的聲音,不曉得牠所表達出來的是什麼?但若是用心去和牠對話,在心靈上的就會有那樣的感覺,牠是在說:「你好。」或是「早啊!」心理就會感到很歡喜。

又在說到「精進」,如果每天你都停在那裡,就是有這兩隻鳥兒;那你想若是人呢?裡面同樣也是有一群人,每天都是精進地坐在我的面前,應該也是要聞法。除了理佛以外,應該也是要聞法。

眾生都有這種「含識」--人人都有識、靈和意識。所以可愛啊!其他的動物都這麼的可愛,何況人呢?是啊!因為有愛,為愛付出,我們就無所求了。

天下人與人之間互相成就,教人的,我們要感恩被教的;如果沒有學生,哪能稱作為老師呢?付出愛心的人,同樣也要感恩啊!若沒有那些苦難中的人,我們如何去標榜出我們是有愛心的呢?所以,為愛付出,不應該從付出的中間求得名或者是利,不需要。唯有一念就是「感恩啊!」想要感恩都來不及了!

所以我們要悲智雙運在群眾當中,修行不是要獨善其身;修行我們就是要走入人群當中去,不論是要去教育,我們要感恩;或者是去關懷貧病苦難的人,我們也同樣要感恩。在群眾當中,我們要以悲心和智慧,所以悲智雙運在群眾生。所以我們對於大地眾生,要以悲心、智慧,投入在群眾當中。

若能夠這樣,我們就能夠每天都很歡喜。盼將清流注入心中,每天、每天都是這一個期待--我們能將我們所想到的,以及來自於佛陀的教育,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體會,能將滴滴的清流,能注入人的心,以清流來淨化人心;還期待法髓點滴滋潤慧命。

從兩千多年前開始,佛陀的智慧這樣一代、一代不斷地流傳下來,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能夠將佛陀的教法,我們要流入我們自己的心,然後化為清流法水,能從當中將我們的慧命成長出來;成長自己的慧命,才能再移植、散佈給其他的人。

看看我們的骨髓移植,從健康的人身體當中的骨髓,能夠給予病苦的人,這就像造血輪,讓造血的血輪不斷地成長。所以清流化為法髓,若能如此普遍,就能滋潤大地眾生的慧命。

這是我們每天度日當中,雖然會感到今天也是這樣,明天也是這樣,但是「今天先到」或是「明天先到」?當然是今天先到,但是又有另外一樣,是「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所以在今天的時間,是不是能夠順順利利過到完呢?如果過得完,那就是明天的到來;但若過不完呢?

所以,既然生命如此無常,每天都是這樣日月輪替,但是我們自己修行就要知道「時間、世間、人與人之間,要如何自我調適?」不要讓這一生空空過去!所以我們很有幸,得人生、聞佛法,我們要從佛法當中起敬仰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人人自稱為佛教徒,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我們要時時提起那分信仰的心。「信」就是要「敬」,「敬」就要時時稱讚佛德。

佛德是--

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眾等志心歸命禮。

只要你們有唸到《八十八佛懺悔文》,都會唸到這一段的偈文。所以,稱讚佛德這都是我們應該要有的。

佛有什麼德呢?因為是大慈大悲,慈悲心愍念眾生,他是為了眾生而修行,不是為了自己而修行。佛陀是為了眾生而修行,因為他看到娑婆世界的眾生,煩惱深重,造業累積,所以結冤連仇,所以佛陀不忍心。

六道眾生輪迴苦不堪,所以他大慈而無悔,來來回回在娑婆世界當中。

大悲而無怨,眾生剛強,難調難伏,但是佛陀的大悲也無怨。

所以因為有大慈大悲、無悔無怨,他唯有一念就是愍念的心。愍念眾生,希望眾生能夠快樂,能夠幸福,能夠解脫煩惱無名的纏縛,無論眾生如何的剛強,他都是來來回回而無怨。所以這是愍念眾生。

佛陀就是要「大喜大捨濟含識」,大喜就是「甘願」。「甘願」就是無論眾生如何的剛強難調伏,就是報著那份的希望,歡喜入這種剛強苦難眾生中去。

在眾生中,他大捨,他以身作則,從他的身教為眾生示現解脫的道路--在人生中、修行當中受盡人生種種苦難;無論是在六道眾生當中的哪一道,無論是在眾生中有這種種剛強惡劣的習氣,他還是一樣憐憫,為他付出。這種大捨,就是為了要救濟含識。

「相好光明以自嚴」,我們要知道「眾生」和「含識」是一樣的意思,這就是「有情」。因為有情無不都是含靈抱識。

倘若有一隻蚊子休息在我的身上,我若是手舉起來,牠就趕快飛走了。不論是要打牠,或是要把牠揮走,手才舉起來還沒有揮到,牠就已經飛走了。

或者是蟲,看到哪個地方有蟲,在水中,你稍微把水動一下,很多很微細的水蝨就動起來了。

所以這也是在眾生當中,雖然就是如此微細的生命,牠也是有識,也包含在有識的當中。識就是意識,無論牠的形命是什麼,牠的外形是什麼?所以稱為「含識」。

所以佛陀疼愛眾生,除了人以外,還包含了這麼多種種的形命。無論眾生牠有什麼外形,只要是有生命的東西,佛陀都是大喜大捨,都是要來救度這些眾生。

佛陀他從無量劫之前他就已經開始修行了,就是因為因緣已經會合,時間、因時、因地、因人,因緣會合,所以在印度尼泊爾,當時稱作迦毗羅衛國,在那裡現相降生,在皇宮當中。

在印度有這樣的風俗,只要有孩子出生都會請人來幫他看相。有一位阿私陀仙,人人稱他為能預言的人,他會看相,國王請他來看太子的相。這位阿私陀仙看完之後他哭了,國王就很緊張,到了年紀這麼大了才得到這個孩子,看到這位仙人看到他的兒子之後就流著眼淚,就害怕是不是有不測、不吉利的事情呢?

國王趕快問了他的疑問。這位阿私陀仙人就對他說:「不是,我哭是為了我自己而哭。我無福啊!太子是一位貴人,當他長大之後,若是掌理國政,那就是國家人民之福;他是轉輪聖王。假使他若是發心修行,將來他就是天下大覺者,天上天下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比擬。我年紀這麼大了,我無福在今生當中可以聽到這位大覺者的智慧教育,所以我覺得我很無福,我自己很怨嘆!所以並不是太子有什麼不測。」

國王聽了之後一喜一憂:「我的兒子不但是一國之貴,同樣也是人中之貴。」很歡喜!但是憂呢?就是煩惱,「如果他出家去怎麼辦呢?」所以從那個時候他就開始,他又是擔心、也是歡喜。所以要如何能夠讓太子讓他在這個國家裡面能夠接掌國政?唯有就是不要讓他生出想要出家的心,所以他就在皇宮當中設立了三時殿。

「三時殿」就是讓它四季如春,就天氣「冷」,也讓他覺得在裡面像是春天,不會冷;或是「秋」,也不要讓他有凋零的感覺;或是「夏」,也要讓他感到很清涼,就如沐浴在春風當中。所以把這三時建立起來,維持在春天的狀況。所以是多麼用心!

在佛陀那個時代,他的國王的愛,可以說是全國人民的愛,集中在他的身上。

但是大覺者,豈是這個三時殿就能夠拘束他的智慧嗎?所以他到外面去看到,四季為何如此輪轉、輪替呢?這真的是很無常啊!又看到人生有生老病死,領悟到苦不堪啊!所以在很多種種的境界當中,他能夠觸景發覺,覺性很敏銳,所以終於出家去了。

他本來就很莊嚴,出家之後,修行的法相三十二相當然也很莊嚴,所以當他修行中入眾生,自然眾生見了就起歡喜心。眾生的心見佛就已經起歡喜,就能聽從佛陀的教法。

既然這樣「相好莊嚴以自嚴」,莊嚴了身相,讓眾生看了有歡喜緣,他就能夠度眾生。所以,這就是讚嘆佛陀的智慧以及莊嚴。

因為這樣,我們大家「至心歸命禮」,我們要很虔誠時時向佛皈命。不是說只有皈依儀式的那一刻皈依而已,我們的生命、慧命,還要皈投在佛陀的智慧、覺性當中。所以我們要至心,就是立志、發心,一定要時時刻刻都要皈命禮敬佛。

這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部經可以說?就是因為眾生的根基有所不同,所以,法才要反反覆覆不斷地說。

眾生根基頑劣,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耐心、用心多沐浴在法流當中。所以人人要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