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常常都說一句話:「心猿意馬。」實在是抓不住!

我們眾生的心就是如此不定意;我們的心若是定不下來,自然惹來很多無明。

不明白道理,身的行為就會偏差,這叫做「凡夫」。凡夫都是做錯以後才後悔說:「我錯了。」甚至有的人將錯就錯,一再錯下去,這都叫做「凡夫」。

我們現在修行,我們希望能超凡,我們要超越凡夫。因為佛陀很肯定地告訴我們,我們自己也要尊重自己,有「與佛平等的這念清淨本性」。我們原來就有,就是一念無明染著,所以我們的心常常收不回來。

只要你的心能收回來,定靜在我們這念清淨虔誠的心,自然你能慢慢超越過凡夫那分無明執著;或是不定的意念,我們自然能慢慢超越過去。這些煩惱就慢慢遠離了;遠離了煩惱就慢慢也能接近聖人的境界。

常說:「我們若去除一分煩惱,我們就能增長一分智慧。」所以煩惱不去除,智慧就無法成長起來。

所以我們若能遠離凡夫的心念,自然我們和聖人的境界就能接近。凡夫與聖人之間的距離是一樣一定的,你離這裡較遠,就是已經距離那裡較近了。

所以我們若是想要「超凡近聖」,就要先能夠「脫纏離垢」。

「纏」,我們就是會被無明煩惱綁住。否則人人都會說道理,人人長篇大論也寫得很好,但內心還是一樣充滿了無明。說的話歸說的話,寫文章歸寫的文章,但是自己的品德行為卻都不同。

所以我們應該「身心一致、行動一致」,如此我們才能脫離纏縛住的煩惱。我們若是「意不定、行不修」,如此自然還是一樣和人結了很多不好的緣。

凡夫總是對自己信心還是不夠,那分的信心依然不堅定。所以我們也常常看到人,事情做得好好的,是怎麼了?平時上台說話也很好,又在起什麼無明?這就是因為內心纏縛住的煩惱沒有打開,雖然佛性存在,卻被煩惱纏縛。

所以「凡夫」才說是「在纏如來」。我們如來的本性就是被纏住了,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的功夫,就是煩惱讓它去煩惱。我們要趕快脫離這個煩惱,不要和煩惱糾纏在一起。若還是和煩惱糾纏在一起,如此你就是自己自投羅網,愈纏愈縛愈緊。

所以要如何脫纏離垢呢?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做起來實在有點困難,就是如此才叫做「修行」。所以「脫纏離垢,即心即佛」,你若能纏縛的煩惱完全脫離了,如此我們自然能遠離污染垢穢,所以因為污染垢穢都清淨了,這念心就是佛了。所以才說是:「佛心己心」--己心也是佛心。

一定要能:「 意淨心誠,超凡近聖;脫纏離垢,即心即佛。 」這很簡單的幾句,大家若做得到,就不會被煩惱纏住我們。

所以接下來法譬如水,這段懺文再這麼說--

願以此懺悔意根功德,願令此意,成就十力,洞達五明。

意根就是前面對大家說的:「意要正,心要誠。」這分功夫我們若能建立起來,自然就能「成就十力,動達五明。」

什麼是「十力」?

第一、「知是處非處智力」。

我常常說我們在每個地方,要做事要說話,我們以那分智慧--「這個地方因人、因事、因地」。我們在這個地方,我有話要對這個人說,要想:「這個地方適合嗎?」「人都有自尊心,這個地方旁邊還有人,我可以這樣直接就跟他說嗎?」「這個地方可能還不適合,不適合我對這個人說話。」

所以因人、因時;雖然這個時候,這個地方看到這個人,現在「我雖然聽到這個人有什麼缺點,或是他有什麼樣的心事;我是不是在這個地方,這個時間對他說?」「這樣說話的時機成熟了嗎?事情是不是清楚了?」這個時間,在這個地方,要對這個人,是不是對他說這件事成熟了呢?這個時間就是因時、因地。

這就是在這個地方,時間也成熟了,也面對這個人了,在這個地方剛剛好。

所以不論做什麼事,我們都要有智慧去分別,這就是第一、「知是處非處智力」。

第二、是「知三世業報智力」。

同樣是智,我們應該知道三世業報的智力。

有的人,知識分子會爭論、懷疑:「我為什麼要相信因果呢?」其實因果,越是知識分子,才愈需要相信因果。

一些做研究的人,他更應該相信因果。在研究的過程中:「我為什麼要做研究?用什麼東西和什麼東西會合結果會變成什麼?」這也是因果。

所以因果,就是能顯現出來的,結果顯現出來。所以這叫做有這個「因」,去會合起來就成為「果」,這叫做效率。因為你的努力,結果成就這個效率,這也是同樣的意思。

三世不只是指過去生--「我知道過去生的什麼事?」或是知道「現在生、未來生」。這三世不只不是這樣子,我們不只是在過去的一世。

佛陀說:「過去無量劫以前,不斷不斷累積而來。」所以不只是前一世、這一世,我們有比前一世更久更久的時間;不只是這一世,一定還有來世,絕對有。所以不只是一定有來世,還有無量無數劫的時間。所以生命本來就是這樣,不斷輪迴,我們應該知道,一定要相信。

三世是指時間,剛才那個時間過去了,一秒鐘前過去了;現在的一秒鐘很快又移到;未來的一秒鐘,短的時間以秒計。過去、現在、未來;光是一天的時間,八萬六千四百秒,你們想我們只是過一天而已,我們已經度過多少過去、現在、未來?

世間事都一樣,無不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輪轉;在時間的長與短,都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一切事物,一切善惡,都在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時間的更替當中不斷地在成就。

「為善者得福,為惡者就造惡業」,所以這是本來的定律,沒有智愚的分別。不是什麼人多有智慧,他就能撥無因果,愈有智慧的人,愈要相信因果。

所以佛陀就是「知三世業報智力」。我們若知道業報的智力,過去現在未來,你還敢做壞事嗎?你還敢犯錯嗎?你還敢去惹一些無明煩惱來纏縛我們的心嗎?總歸一句「簡單就好了」,走前腳,放後腳,什麼好計較?佛陀他就是以這麼簡單,來教育我們。

所以眾生就因為在那裡被複雜纏縛住,所以他無法通達三世業報的道理,無法通達;所以智力一直生不出來,生長不起來,這就叫做凡夫。

但是聖人覺者,他就知道「知三世業報智力」,他有這個智力。

第三、「知三昧解脫智力」。

「三昧」就是「正定」。我們若有「正定」,就有「正命」。

定就是「心」,命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身體自然就能不邪不偏,我們所做的應該都是對的。這也就是我常常對大家說的:「心中有佛。」

佛就是覺者,我們的心要常常覺悟,我們要有那分智慧慈悲,這就是佛心。做事情的時候,要「智慧走在前面,慈悲在後面」;若是對人,我們要「慈悲在前面,智慧跟在後面」,常常都是「慈悲、智慧;智慧、慈悲」互相觀照。

你若是光是慈悲,有時也會錯誤。所以世間事很複雜,你如何能做出那分,清淨無染的大愛?

有一位慈誠,他本來也很精進,非常端莊。但是因為有一位婦女,恰好因緣會合來到慈濟。那位婦女很憂愁在那裡哭,所以他在外面看到,就接引她進來開始輔導。

原來這位婦人,是先生還沒往生前就有憂鬱症了,常常生病;先生人也很好,但是生命無常,憂鬱症常常生病的人還活著,愛她的人突然間往生了,所以她的憂鬱症又開始發作。她也知道要來這裡,找一個身心的依靠,恰好這個因緣會合,他把她接引進來,那位婦女她就常常來了。

既然這位婦女她常常來,自然他就會常常和她說話,輔導她。知道她有這種心病,他自己也知道,知道失去另一半的煩惱,那一分心很苦。因為他本身,太太也是很多年前就往生了,他也很捨不得,這分情還牽掛著。因為夫妻感情很好,他知道喪偶之痛,所以自然會很同情,一直都同情她。同情變成感情,所以在幾年的時間,變成這種男女的感情。

最近我一直在說,在這個大團體中,一定要重戒律。因為慈濟人要堅守十戒,這個大團體才能清淨無污垢。我們制了戒,人若是沒把戒守好,一個大團體就無法清淨。就是因為一個人,或是兩個人,念不正,所以身的行為偏差,就沒有三昧解脫智力。所以佛陀清淨覺悟的智慧,他就是永遠保持在三昧解脫智力,

所以我們學佛,我們一定要記住,如何把我們的心顧好,一念偏差就萬事皆錯了。所以一句話說:「差之毫釐,就失於千里了。」所以我現在也一直在等待,這位慈誠能趕快再歸隊回來;能將毫釐的偏差,趕快再糾正回來。

那一天來向師父懺悔,他也這麼對我說:「師父,我永遠不離開慈濟,我雖然證件是請宗教處為我保管,我是因為要守師父給我們的十戒。所以我雖然交出去,我會更認真社區的環保,我會很認真做;我還要很認真帶,我會很快再回來。」

我就對他說:「道心要記住,要好好圓滿,好好去解決,很圓滿能解脫纏縛出來。」

所以我們意正心誠,在輔導人要以清淨的智慧。對人好是虔誠的心,但是不要說慈悲、慈悲,但是慈悲欠缺智慧,那就招來煩惱了。

所以要記住:「意要淨、心要誠,才能超凡近聖,脫纏離垢,即心即佛。」

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