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在天地之間,乘天地覆載之恩,我們還要感恩父母的恩情重,敬愛六親眷屬的緣,這是我們做人應該要感恩,感天地父母之恩。

若不是這片土地來養育萬物,供給我們生活,我們哪能人人每天都在這麼自由的空間中?何況有這個身體,是來自於「父母」——父精母血構成我們的身體;我們出生離開母親的胞胎,生下來之後,父母餵養我們,養育之恩,這分情很重。多少父母為了孩子在拖磨,為了孩子在打拼,你們想,父母的恩情多麼大?以山來比、以海來比,其實比山高、比海深,這是我們對父母養育的恩情。

我們要常常記住,不要讓父母操心,將父母給我們的身體,用在人群有助益,這就是功德回向給父母,這就是報父母恩。

人世間能覺得很溫馨,人類很奇妙,除了和父母的親緣之外,還有「六親眷屬」。父親的兄弟,我們稱呼伯父、叔父;伯父、叔父所生的兒子是堂兄、堂弟;母親也有兄弟姊妹,兄弟姊妹所生的下一代,稱呼表兄、表弟、表姊、表妹。這些人倫親戚,一類一類分的很清楚,血緣或是非血緣,直接的或是間接的,天地間的人類人倫,真的我們要惜這分緣。

即使不是我們父母生的兄弟姊妹,即使姑姨伯叔,他們所生的也是一樣。無論是直屬血親,或是姑表親戚等等…這都是緣,所以我們都要敬愛「六親眷屬」這分緣。

除了和我們息息相關,有親有緣,當然我們對大地眾生之恩,還是一樣有緣。我們生活在這大空間裡,生活中行、住、穿著,使用的一切,也都是整個社會人類,不同的行業,所以他們製造,他們生產,他們貿易等等…我們才能有這麼豐富的物質,提供我們生命中的生活,所以我們對所有萬物都要感恩,對所有眾生我們都要感恩。

我們若好好想一想,我們一輩子若能人人互相感恩;在天地間,我們時時都在感恩,感恩報恩;你想這片土地人人的生活,這種和睦相處,是多麼溫馨、多麼幸福!這不就是人間淨土嗎?

所以在法譬如水,處處都在教育我們,教育我們要養好我們的心——我們的慈悲心;教育我們要能體會眾生的苦,教育我們如何保護眾生命,不要殺生,不要去傷害牠。這是在法譬如水時時都在教育我們。

就如我們的生命不能缺水,我們學佛不能缺法,做人不能欠缺倫理規矩等等…所以我們應該也聽了很多,了解了很多。

了解後這樣夠了嗎?還不夠。接下來再說——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師僧同學。」

「周旋」的意思就是很親善的來往。我們無論對什麼人,我們在朋友之間,或是我們認識的、不認識的,反正在人與人之間,我們都要和人親善往還,所以說禮尚往來。人與人之間互相以禮儀對待,互相親切往來,這就是和人的關係。

何況是「師」,除了父母、親戚之外,老師或是同學,我們出家,我們能夠有緣,在同一個道場中修行,這也是同學。

做六親眷屬,做親兄弟姊妹,還不一定來生來世能在一起,也無法同師、同道、同志願。我們大家能在同一個道場,同師、同道、同志願,同霑法乳,能夠成長慧命,當然生生世世,一樣是在這個道場中。所以我們法親法眷,我們更應該互相感恩,互相疼惜。

接下來的文字更明顯地說——

除了道場之外,一般世俗,他還是在 「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共住同止,百一所需,更相欺罔。」

這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在人人生下來,本來就有這些六親眷屬,本來都應該很親。有的人兄弟姊妹,或是大家庭,還沒有分家之前,都是「共住同止」,進進出出同在一個家庭中。

從前的人生孩子都生很多,所以妯娌就很多,大家輪流煮飯,有時也會計較;計較之後,好吧,不然就在同一個正堂橫屋裡,大家分灶,但是要共同生活,開始正堂橫屋分灶。

父母還健在,同樣要耕農作務,同樣在同一片土地上耕作耕耘;開始東西到底誰用得多,誰得的較少,就開始會計較了——「怎麼樣我才會得到更多?」就開始心起分別,就開始會「更相欺罔」,這念心就慢慢生起了,慢慢就分家了。

所以從前整個村子,都是自己的親戚;六親眷屬在整個村,從前是這樣的。王家莊,這個村莊都是姓王的,或是李家莊、張家莊,張三、李四,就慢慢形成整個村莊,都是我們的親戚。

所以既然是我們的親戚,也有使用同一口井水,這就表示有幾十戶同一口井,就慢慢分開了,「幾十戶你的那口井,我幾十戶用這口井」,人越來越多,愈分愈細,所以人的心就愈分愈多,所以變成「百一所須」。

就是愈來愈多,愈需要愈多,愈分愈廣,就變成「更相欺罔」。若到此時,人的是或非就慢慢有欺騙,慢慢的欺騙的心若生起,親就變疏,疏就變成陌生人,所以變成整個社會互相破壞,

接下來再說——

「或於相鄰比近,移籬拓牆,侵他地宅,改標易相,虜掠資材,包佔田園。」

這樣你們想想看,原本很親,一家親,整個村子都是親人,但是一直疏遠了,就變成分鄉了。

你的鄉,本來是村,再來是鄉,愈來愈廣,人口愈來愈多。我們現在不只是鄉,又有鎮、有縣、有城、省,就一直分下去了,愈來愈廣。

從村莊開始,人愈多,就有鄉、鄰,隔壁鄉,到哪裡有個地界,這是鄉的地界。再來就是村的地界,開始會圍起來,再來是房子的地界。就開始圍出地界,圍得要讓它更分明,就圍籬笆;有的籬笆還不夠,疊磚頭、建造起牆,這樣一步一步封閉自己,就是不希望讓人侵佔我們的土地。所以愈來愈分愈明。

「侵佔」,有時是害怕人侵佔我們,但是有時我們也會計較,侵佔別人;所以互相侵佔土地。

有的兄弟要分家,一間房子而已,要分給兩個兄弟,你不讓我也不讓,要怎麼辦呢?過去就有這則很有趣的故事——

父母不在了,舅公最大,舅公來為我們分,要怎麼分呢?如何才公平,妯娌都不相讓,兄弟也不相讓。舅公說:「不然你們到底有多少東西,都拿出來,東西清點一下。」「這件給他好嗎?」「不好,這件我用得很習慣。」「不然這件分他好嗎?」「不好,這件我也應該有份。」

這位舅公就說:「不然大家同一樣東西都有份。」有份該怎麼辦,比如一個盤子拿來就敲成兩半。「來,你有份,你也有份,碗盤都把它分成兩份,都剖成兩半,這樣大家都有份。其他的條凳、椅子、桌子,同樣都剖成兩半,這樣你也有份。」

父母留下來的衣服呢?「衣服我也要。」「我也要!」「好吧!割成兩半。」

你想,到了這個地步,當然房子也是分成兩半,到這個時候,屋子的土地上面割開,到底界線在哪裡,是屬於你的還是屬於我的?應該是密不可分的!

東西可以分得開,心能分得開嗎?但是我們偏偏都是人先分心,所以就會變成打破親情,就很苦了。

情若淡薄,恨就起;情變成恨,恨變成怨,怨變成仇,你想世間哪能和睦呢?

若事事都像這樣在計較,師父開頭說得那麼親和的人間淨土,就變成了人間的污穢。

再接下來如何呢?

「因公託私,奪人邸店,及以村野,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我們過去可能有過,除了和自己計較以外,不認識的人,我們去搶奪等等…很微細的,說不定我們都做過。

或是「因公託私」就是為了一個貪字,佔有的欲念。

或是「奪人邸店」人家的房子或人家的店面,甚至更大的去佔領人家的鄉村,等等…這些罪,實在是說不完。

我們今天應該都懂得道理了,我們大家同在一個道場中。尤其慈濟,現在慈濟人已經在全球,同樣一個法脈,也同樣一個宗門,人人都要共同一個佛心,心不可分;若分了佛心,就變凡夫心了。凡夫心就多計較,佛心是大慈悲心,所以我們的法脈,我們的宗門,人人都要同一個佛心,同一法。

所以日常生活行中有法,法中有禪,就是一念定心。我們守在我們的軌道上,我們要使天地無災難,要使社會很祥和,要教令家家都能和睦,當然要先教育人人的心,要合而為一,那就是佛心了。

各位,我們要時時用心,用在這念佛心是己心,用在這分行中有法。行師志,這就叫法親,所以請大家,要人人在法中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