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時都在很平和的日子,是很幸福的人生。

平凡和睦是人人之福,那要如何才能過著平平凡凡、和和睦睦的生活?只有一項,調好人心。人心善良即是人間如天堂、如淨土、菩薩常住一樣。

我們若能和睦相愛,人間即如一大家庭;人與人之間即如至親好友。若能有這種世界,世間不是時時和平嗎?

所以,若在人心當中生起一念「善良、和睦相愛」,若能如此,這個世間如天堂、如淨土。所以我們要時時培養這念善念的心。

看到這段經文這麼說--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復興師相伐,疆場教爭。

這個境界和剛才我在說的境界差很多。現在這段文字的境界,就這樣告訴我們--

人人從無始以來,不知何時開始,一直到今日或是生起這樣的心,無論是「興師相伐」或是「疆場交爭」。

說不定過去生應該有過這樣的心態--小的是在人與人之間,人心不和,結黨成群相爭,大者在整個社會黨派相爭,再大的就是整個國家的黨派相爭。

一相爭下來變成如何呢?彼此相衝突,互相戰爭。再更大的,就是跨出國與國之爭。

常常在說:「祈求天下無災難,祈求社會能祥和。」社會若有黨派,如何能祥和呢?彼此互相爭鬥,這個社會就會亂;若是在國家,一直互相吵鬧,如此使得國家與國家之間就有戰爭。若到這樣的程度,人禍就不斷產生。

所以這就是我們從過去無始以來,不知在哪一生哪一世,曾經造了這種業,心存惟恐天下不亂這種心態。這段文字告訴我們的,就是使我們心中會生起瞋恨的起源。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說:「要顧好我們的心。」貪瞋癡絕對不可生起。

經文接著說到--

兩陣相向,更相殺害,或自殺教殺,聞殺歡喜。

這是人禍。

看看在近代,在這個時代,放眼天下有多少國家,造成了多少難民潮?那些難民何辜?難民無辜!國家良善的老百姓,只是政治人物的野心,所以興起國與國的戰爭,或是黨派與黨派的衝突。同在一國之內,就是不同黨派起了衝突,這樣就造成了難民。

看看中東國家,看看阿富汗,看看很多國家,看到難民潮不斷。受災受難的人有多少?

所以這種「兩陣相向」,無論是侵佔別人的國家,或是自己國內的內亂,國家內亂時也一樣造成很多無辜的民眾受苦受難。

這種「更相殺害」、或是「自殺」、自己參加去殺、或是教別人去殺,這都是「聞殺歡喜」。這種人的心真的很毒,這使令社會悲劇不斷不斷叢生。

所以說來,這種亂世時代,要如何降伏亂世?就是要心,心若能培養出這分愛,人心若和,自然社會就能祥和相安無事。

心若不良就是惡,自然會使天下從人與人之間先亂,就會亂了家庭;家庭亂了就亂了社會;社會亂了就會亂了國家。這都是起自一念心,存心不良自然就亂了。

所以聖人就是想如何顧全大局?要如何全面息紛爭?天下的公理要如何評?

老實說,天下若要爭得,大家都能得到的道理,若要爭到這樣,都要經過一番紛爭。世間什麼是道理,你也對、我也對,很難。

這在孔子時代,有一天顏回想要去街上買一樣東西,他剛好從市集經過,看到一個布攤,圍了一些人在那裡爭執,顏回就走近了,到底什麼事,那麼不歡喜在爭執呢?聽起來,賣布的人就說:「有三碼布,這三碼布,一碼八毛錢,三碼三八,廿四。」但是買布的人說:「你算錯了,三八應該是廿三。」

但是賣布的人就說:「這明明就是三八,廿四」,但是買布的人一直說:「就是廿三!」

在這之間,請大家來評評理,到底是三八,廿四?還是三八,廿三呢?顏回受孔子的教育,就仗義而出,他就說:「這位買布的大哥,賣布人算的帳是對的。是三八,廿四。」但是買布的人就一直堅持,一定是廿三,在那裡一直爭,非常不服氣。

後來他就說:「你是孔子的弟子,來一直說是廿四,我一直說是廿三,我們去請孔子評理。假時我輸了,我的頭給你,我把頭斬給你。」

顏回就說好,一起去請孔子評理:「若是我輸了,我的頭冠,就是帽子,我的頭冠就送你。」就這樣來到孔子的面前,就將這件是說給孔子聽。

孔子聽一聽,了解了,就對顏回說:「三八,廿三。顏回你輸了,來,將你的頭冠取下來,送給人家。」顏回聽了實在很不服,心想:「明明就是廿四,怎麼孔子也說廿三?」但是孔子就是我的老師,老師叫我將帽子取下來送給人家,他就乖乖拿下來送給人,買布那個人覺得得了道理,他很歡喜,洋洋得意就離開了。

但是離開之後,顏回就請問孔子:「孔子您為何一直說是我輸呢?我明明就贏了,是廿四,您為何說是我輸呢?」孔子就這麼說:「你輸了,輸在三八廿四是對的。但是你若輸了,只輸了一頂帽子而已;若是三八,廿三輸了,他就要輸一條人命。所以為了顧全大局,不傷人命,如此皆大歡喜,這樣不就沒事了嗎!」

是的,道理如何評,能讓大家皆大歡喜?道理都能很清楚,因為偏偏世人就是要強辯,明知這是不對的,誰不知道三八廿四,但是他偏偏要強辯。對這種不講道理的人,你若定要爭贏他,這就有糾紛了,糾紛就層出不窮,就是一直一直有糾紛。

所以人,有人是非就是不分明,不只是是非不分明,即使明明知道,他也一樣要有這種爭奪。

所以說來,人生沒有什麼輸贏可爭,但是要如何講道理?平時好好教育他,教育人人都能有一分良知。良知最重要,他失去良知之後,只使用小聰明要貪取;在買賣當中,帳目本來很清楚,就是要貪一點便宜,那一分錢。所以他面對講理的人,他也不講理。

所以若遇到這樣的人,他已經貪念既成,這種惡念已成,要怎麼辦?若像這樣,有了「貪念已生、惡念已成」這種習氣,這個時候都不要跟他說。

就如佛陀將要圓寂時,阿難請問佛陀:「佛陀在世時,就有這種六群比丘,不受佛教,佛陀若圓寂之後,我們要如何調伏他?」

佛就說:「用慈悲心去勸誘他,假使勸誘不成,隨他去吧。」這就是默擯。佛在世,佛陀在調教弟子,剛強的眾生在僧團中,佛陀也是一樣無奈,無法統統調伏他,所以只好默擯。

看看佛陀的弟子中就有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也會在僧團裡唆使,使一些人歸附提婆達多的黨,開始做出很多反叛佛陀的事情。像這樣,你想道理要如何評論?所以佛陀也很慨嘆,「獅子蟲自食獅子肉」。

那隻獅子再怎麼兇猛,很多獸類一聽到獅子吼,都要避走。獅子來了,很多獸類都要避開;偏偏這隻獅子的身上,就有跳蚤、蝨子,就是獅子蟲,在獸類身上有這種東西,自己吃獅子的肉,獅子的肉。

想想看世間就如此,我們總是盡人事。因為佛陀說:「人心本來就有與佛同等的佛性,只是眾生的習氣,從無始以來,習氣還未完全降伏。」所以我們要代代世世不斷傳下去,用長久的時間,不斷將這個道理不斷流傳,讓道理不斷進入人心,唯有如此才有辦法,要怎樣來調伏剛強的眾生。

所以懂道理的人,自然他能就規合禮;能就規合禮的人,就是心已被調伏,自然心就會善良。若是多數的人心善良,這個社會就如天堂,就如淨土。

人人若能有善良相處,和睦互愛,這難道不是人間,好像人與人之間,就如同一家庭的人,也像是至親好友,這樣是不是很好呢!

所以道理能教人從善,人人若善良,不就是菩薩嗎?所以我們時時要以這分善念,「自修、教人修」,這就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

所以人人要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