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一天都是希望人人調整好我們的心,真的愛心要啟發,欲心門要關閉,一點都不要有欲念的追求。

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開啟智慧之門》我們也說過了,菩薩不捨眾生受苦難、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兩句話這麼的簡單,大家應該很容易就可以記住;尤其是付出為善不求回報,應作如至親想。把天下眾生當成至親,我們所愛的人。若能有這樣的想法,菩薩的心就升起了;我們日常的行為,無不都是行在菩薩行當中。

所以「不捨眾生受苦難,不會自己求安樂;為善不求回報,應作如至親想」,若能如此,就能消弭造業的根。

過去一直在說眾生在造業、造業,很多的業都是從心起,都是從行為中做出來,所以就會做很多業;因為造業,所以才會六道輪迴,求出無期。想要求佛、菩薩救我們,然而,我們自己造孽造了這麼多,又有誰能夠救得了我們呢!

所以我們還是要自救,自救要先自安自己的心,把我們心中的欲念先制服下來,在把我們無染、無為、無漏的愛心打開。

什麼叫做「漏」--有漏、無漏?

我們為善要有無漏善,無漏善就是無染的善、無求的善,我們若是不求回報,這叫做無染著的善,也叫做無漏善。

為善而有求,就是有漏善。只是做了一些,就以為:「我們這樣去做什麼事情都會很順利,因為我做了善事,做善事,一定造福得福,所以我家人一定是人人平安無有病痛。」倘若假使有個感冒,或是有了病痛,或是發生了什麼事情,煩惱就起了--「我都有在做善事,為什麼我家的人會感冒?我們家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樣我做善事還有什麼利益?」像這樣煩惱心就升起了。

煩惱心一起,善念就容易消滅。所以我們學佛,絕對要學無漏、無求,這樣就能夠無煩惱。

所以無漏是清淨的,我們的心地清淨,本來具有的佛性,就是不受染著。不受染著叫做無漏。

我們若是有漏,就是已經被煩惱染著,所以把漏門開啟了。漏門打開了,好像一個容器--裝水的東西、桶子,有漏了。所以清水裝進去,就會逐漸的漏掉。

就如我們若是有漏,無論法聽了再怎麼多,也都是一聽就忘了、漏掉了。對他說:「好事應該做。」他會說:「知道了!知道!」再說:「我們要是無所求的付出!」他也會認同:「有道理、了解。」但是很容易只留住為善得福,只留下這句,卻漏掉付出無所求、無染著,這句漏掉了。所以這叫做有漏。

就算教你認得道理,你也一樣多數都漏掉了。這就是有漏。

我們有這個有漏的回向,就像我每天早上要進大殿之前,聽到你們念回向文--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業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人人都在發願,我們求佛、學佛,就是要去除三障一切煩惱。所有的障礙都來自於煩惱。

三障--

煩惱障:貪瞋癡等之惑;業障:五逆十惡之業;報障: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

這三樣會障礙我們,這三障的煩惱,或是三有的煩惱。

三有--

欲有:欲界的生死;色有:色界的生死;無色有:無色界的生死。

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想有所求,就有三有的回向。這三有都是在生死當中,我們造善所得的福,都是回向給這三有,都是不離這三界中。

三界還是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

第一是「欲有」,就是欲界的生死。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造福就是要保佑我的家庭平安,保佑我做什麼事情都能很順利,等等…」這叫做欲有,這還是在欲界當中。所以我們雖然在為善,所求的還有很多的障礙,這難道不是貪嗎?一樣是貪欲。貪求在我們現在所在的家庭、我們所愛的人,以及我們的生活環境,好還要更好,這就是貪的障礙。貪於欲,所以這叫做有欲回向。

我們若是更超越,就是「色有」。色,雖然知道感冒、生病,這是大自然的法則,這和為善無關,或是我們造了什麼業,就會有怎樣的果報,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已經超越過欲界的心態,但是還是不離色界。

什麼叫做色界?我們從這個時間、空間來看,我們對這個空間的一切萬物,我們還有所留戀。

好比颱風,世間萬物就是經不起風或是水的侵襲,我們也會覺得很罣礙,尤其是在那個境界當中的人。大地有哪裡有受損害嗎?家園到底會怎樣?一旦受了損害,就是受苦。那種不捨--「枉費我一生的努力,毀於一旦」。

祈求能夠無哉無難,只會要求無災無難,等颱風過了之後,說不定會看到滿目瘡痍,樹倒、屋損,或是路崩、橋斷,很懊惱、很煩惱。苦相現前時煩惱,聽到颱風要來時祈求平安,不去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災難?都是眾生共業啊!

欲火或是貪婪的洪流,或是愚癡的風,狂風一作,這都是眾生貪瞋癡共業造成的。天然的災難、氣候,都是氣的會合,所以氣流因緣會合,結果就是輕度、中度、重度災害。看它所匯集的力量有多大,自然輕、中、重的力度就不同,所以損害會很大。

所以輕重的損害,就要看眾生共業。

學佛,不只是聽到颱風要來,大家趕快求、求、求平安。我們要去追根究底,眾生共業。所以在色界,就是有色的東西都會被破壞,只要是有色的東西,就有成住壞空,所以求不可得。

所以我們人若是貪念一起,這個業還是在天下間。好比現在的溫室效應,或是氣候異常等等,對天下一切山河大地,只要有色,它就有破壞。

所以我們所造的福,不只是要求,不是為了等到什麼時機來的時後才想要造福去求。

常常在說「共業」,大家人人都為善,這樣力量就大了。颱風說不定就不來了,或是重度變輕度;或是方向看起來本來是直撲過來,但方向稍微偏一點,損失就不同了。

我們常常在說:「善惡拔河。」這個地方有這麼多的人,少數的人為善還不夠,還要去影響大多數的人。要不然,風災、水災,難道會風掃過去,別人的都倒光光,只有我們的不會倒嗎?或是難道會淹水了,全淹了,別人家都淹掉了,但是因為我有造業,所以我的範圍不會淹水?有可能嗎?不可能!

所以色界還是一樣有成住壞空。我們不必要為了平時有了什麼損失,就說:「我做了這麼多的善事,為什麼別人有了災難,我也同樣會有呢?」不要這樣想,其實要想,自己的善還不夠,只是我們自己做還不夠,應該要大家通通一起來作,這分善惡的拔河,善的力量才會大,才能阻擋那股氣流,讓災難降到最低。

所以,我們不要有「色有回向」。

也不要有「無色有的回向」。什麼叫做無色?就是他沒有家屬的罣礙,也沒有物質的罣礙。既然都沒有這些是的罣礙,那就不會有什麼損傷,到底我們還要求什麼呢?無色有還是有,有什麼?就是我們的思想。

平常時,我們遇到什麼事情都說沒關係,但是在心裡面還是很罣礙。雖然嘴上也會說:「天下萬物本來就是有生、有滅、有成、有空,本來就是這樣。」雖然自己也會這樣講,但是心裡的情欲,有漏還是未盡,還是有煩惱埋藏住;種子只是被壓住而已,石頭壓住種子,只是讓草發不出來,但是其實種子還是在裡面、在我們的內心當中。

所以無色有也同樣是在生死界當中,所以我們學佛,我們要學得連三有都不回向,都不再去祈求。所以作就對的!應該做的,是本份。

我們不捨眾生的苦難,我們也不會自己求安樂,我們也是為善不求回報,我們也做到眾生都平等,就像我們的至親一樣。如果這些我們都做到了,我們還有什麼要回向的呢?都不必了。

只要我們想要回向,就要回向「願消三障諸煩惱」。我們就要真的徹底將三障,無論是「欲有」的貪、瞋、癡,「有色」、「無色」都清除掉,這樣我們的三障才會消,煩惱才會去除。

我們若還有回向心,這樣還是會有障礙,同樣會障礙出世的業。

所以以上所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像這樣的罪,實在是很多、很多。

之前說過很多、很多的業,什麼樣的煩惱造什麼樣的業,名相實在是很多;所以罪相實在是很多,無量無邊。

我們既然知道造了那麼多業,所以我們「今日」應該要「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因為我們學佛,道理從佛的地方來;我們接觸佛法,我們應該要知道,我們要將過去所做的都發露出來,這樣才能清淨。

我們要很虔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都虔誠懺悔。懺悔就像是用水在洗一般,所以我們要虔誠,發漏懺悔要徹底把內心的煩惱、垢穢都清除乾淨,這樣才是真正的懺悔。

所以,法譬如水,能洗垢穢,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將法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時時要多用心啊!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