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因趣果緣取報》說到「觀如來身」。所以如來的身相到底是什麼樣的相?它是——
 第四、觀如來身,無為寂照;離四句,絕百非;眾德具足,湛然常住。
這樣就是佛的相,這就是大自然是清淨無染,所以就沒有其他煩惱雜質,所以就「絕百非」。佛的德全都具足,這就是佛的德相
 那我們現在若要再說佛的相,再告訴大家更清楚一些,在《無量義經》當中的這段經文更清楚——「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能令眾生歡喜禮,虔心表敬誠殷勤。」
「無相之相有相身」:「無相」,雖無相,但是有相的身體。佛性無相,但是他要現相人間,現相在人間才能宏施教化
兩千五百多年前,在迦毗羅衛國,我們現在稱為尼泊爾;那在那裡的城主,那當時叫做國王。在那裡的皇宮裡面出生,有相了,但是慢慢長大,和大自然的境界會合;那個正因靈覺雖然不離開境界,但是他的智慧就是保持著;與生俱來跟這個大自然的靈覺,不受外面的人我是非所污染。
所以他的思想,和一般人就是不同。他生在如此快樂幸福的地方,他卻去思考那些奴隸,那些貧困的人;他享盡了人生的福,卻能想到苦難人。他的人生這樣在度過,卻是他能感覺到生老病死,這種無常的人間。
所以他就會去想:「要如何再探討出人生?一定有其奧妙的真理,有那種不變常住的道理。」所以這就是他和我們不同處。
在這種充滿了五欲,榮華富貴的這種環境,竟然他能夠去體會到苦難的人生;竟然能去夠體會到無常的境界;竟然能去體會到這個生命中,應該有它很奧妙,和大自然一樣,那種常住不滅的道理。所以他去修行了。
這些我們有嗎?有啊!但是卻因為我們只是一念偏差,所以這樣的靈明覺性不能現前。
你說:「佛有嗎?」當然佛有這種靈明覺性啊!若又說:「拿出來看!」要如何拿出來?不過他現身在人間,他的人品典範、他的智慧,已經永恆留在人間,這就是「有相身」。

那有相的身形還有在嗎,沒了?也是一樣八十年後,因為佛陀壽命八十歲,他圓寂了,圓寂後,身體不見了。
那現在佛還有存在嗎?有啊!因為我們現在,不是還仰慕著佛陀的法身。他的法身、他的法,還是在我們心中,所以這叫做如來身。
如來身呢是普遍在你,在我的心裡面,在所有大地上,不分貴賤,所有眾生的心裡。這是眾生平等。
所以「無相之相有相身」,他雖然現有形體的身人間,其實那種的如來之德的無相永恆不增不減,全都在於我們眾生人人有佛性。所以因為他的佛性現前了,他的形相,我們永遠懷念;他的典範,我們永遠就是當作我們的標竿、我們要學習的目標。
所以因為如此,「眾生身相,相亦然。」我們同樣來人間,我們和佛陀,當初來人間的身相都一樣、同樣。佛和我們現在的這個身體,形象都一樣。雖然同樣是人,但是因為我們的習氣都不同,所以才有了差別。我們若知道這些道理,我們就能夠了解——「眾生身相相亦然」。
我們即使無法能夠和佛一樣的這個形相,但是佛和我們一樣來人間,一樣一張臉七個孔。七孔、四肢,都一樣;我們和佛有同樣的心性,都是一樣。所以這叫做相。
 但是佛,他的那個典範,他的風範一直到現在,「能令眾生歡喜禮」。那就是我們每天一早在作課誦,我們會起著歡喜心,禮拜恭敬尊重,真正很虔誠地表達出,那分敬慎殷勤。這就是他出生人間,他的人品典範、他的智慧等等…那樣不斷一直流傳,他的法身慧命,還是活在我們眾生的心裡。
眾生本俱與佛同等,所以這段文字「觀如來身」,我們就要好好用心,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現在還是凡夫,但我們要常常觀我們的身是不淨,我們的命是無常,我們的心是變異的,所以會有等等的苦難,這就是凡夫。所以我們自己觀我們自己的身之後,我們就是要觀佛身和我們不同之處。
所以佛身是湛然常寂,「雖復方便入於滅度,慈悲救接,未曾暫捨。生如是心。」我們就要生出這念心。
佛陀來人間雖然是用方便,其實佛身是永住,為了現身要告訴大家:「即使我是佛,我的人生壽命還是一樣,不長不短八十歲。」這就是示相讓我們凡夫知道——成佛了還是一樣,在這個大自然的法則裡中。
尤其是佛陀他的一生,和這個人的形命一樣。我們在佛經裡中,也會看到說佛頭痛,佛腰酸背痛,佛生病了,踏到樹枝也會去受傷,和我們人全都一樣,所以這就是示相。他示這種形態要讓我們知道——佛也不例外,只要來到這個人間,這個肉身就是這樣的生活。希望我們人人自愛,在這個生活中,生於在這個生老病死的形命中,我們要好好把握
所以佛是入滅了,滅度了,但是他的那個慈悲,救拔眾生,這都不曾有暫時停下來。所以佛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
不只是在他這一生中,他不論是病痛苦難,受盡了人世間很多的折磨,他一樣不停歇,現相度眾生,從來不曾停歇過。入滅了他也不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他的化土。
所以我們人人若能夠了解,我們要知道佛這種湛然常住,就是不動的意思
雖然他是現相說是入滅了,其實在佛性根本就沒有入滅,因為永遠永遠還是都在人間;這種的法身實相都在人間。所以是常,就是不遷不滅,不變不遷,這個佛身是常住。
所以無去無來,也不是說佛已經離開世間了,沒有!我們每天都在念佛,我們每天也是都追隨著佛的目標在走,佛還是帶領著我們眾生,往前前進,所以佛還是在人間。這個覺性人人有,所以我們的心,要隨著這個覺性不棄不離,我們一定要常常緊緊追隨。
那佛陀來人間,他不能離開方便法,才能用來以顯實相,什麼是叫做方便法?其實方便法就是慈悲喜捨,來用以接引鈍根的眾生
其實世間是為什麼這麼苦?不應該這樣,但這就是大家造業。眾生總是這樣造業要怎麼辦呢?就是要有人去教他。那先除去他的苦難,他才能夠和我們有一分好的緣,來接觸我們,我們說的話他才聽得進去。否則哪有辦法度眾生?
眾生的根機很鈍,你要如何去教導他?像似我們慈濟的法門,就是教富濟貧。他很富有,但是我們要去引導他,告訴他:「富有的享受不是永恆的,你富有也有你富有的煩惱。來,看那個地方,那麼樣貧困、那麼樣苦難,我們一起去幫助他。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之後,自己會很歡喜、很快樂。」這就是「教富濟貧、見苦知福」,這也是在啟發眾生的一種方法。
那苦難人藉著這個因緣得救了!我們能夠看到多少人,真的被救之後,心也被度了,真的也是很多,
 所以我們要知道:「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至誠求哀懺悔。」
 什麼是滅罪之良津?就是四種心:第一者觀於因緣,第二者觀於果報,第三者觀我自身,第四者觀如來身
我們若沒有這樣去觀想四種心,沒有用這樣的心,這麼多的煩惱如何斷呢?所以我們若有了這四種心之後,要斷煩惱,我們就要藉重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和三十七助道品。這些全都是能斷煩惱,能夠啟發了我們的這個如來正因靈性,這分真正很光明的心能夠啟發出來。
所以,各位,學佛真的是要用心,不要聽了就過去了,還忘記了,那就很可惜了。
我們大家都記得,南非有一群黑皮膚的菩薩,他們也是藍天白裙。這群的志工,應該大家都常常會浮現在腦海中。
你們想,這群黑皮膚的菩薩,他們生在那裡,生活不好過,很辛苦,信仰不同,他們是基督教、天主教,為什麼他們麼愛慈濟?為什麼他們和我們如此貼心?尤其是追隨師父,有那麼堅定的心?若是想到他們這麼貧困,竟然能夠上山下嶺去救濟,甚至去關懷愛滋病的人,那種的疼心、愛心,實在是我無法以語言來描述他們那分的愛。
其中有一位名叫朵樂絲,那這位她走路很不方便,因為她曾經發生過一次車禍,所以造成她的腳走路很不方便,體型又大。然而,真的看到她和大家同行,上山下嶺她都是跟得上。
她很貧困,在二OO六年的時後,她的年齡,也六十多歲了,生活也很困難,單親撫養孩子。孩子也已經出外生活,也有孫子,但是她還是自己一個人,但是她很快樂。
因為南非很多都是愛滋病人,愛滋病的這個潛伏期很長,有的是垂直感染,有的是那個性行為。只要是有一個帶原者,就會傳染給很多人,所以在當地愛滋病人很多。
她的鄰居有一個家庭,有二對的雙胞胎和三個兄弟姊妹,總共有七個孩子。這七個孩子的父親,幾年前他往生了,母親在最近往生,孩子最大的十四歲,最小的是四、五歲。像這樣,這些孩子怎麼辦呢?母親往生了,朵樂絲就趕快去幫這些孩子的媽媽辦後事。
看到那些孩子跪在母親墳前,旁邊就是父親的墓碑,父母埋在那裡,看到這群孩子,就是禮拜母親之後就又去拜父親,看了實在是很心酸。
這七個孩子,朵樂絲自己是很貧窮,但是對這些孩子,就像疼自己的孫子,自己的孩子一樣那樣的照顧。她自己沒有能力時,她會去找這些姊妹、志工這樣大家節省下來幫助他們。你們想想看,這麼樣的貧困,貧困的人還要去幫助貧困。
以她的年齡,以她的體態,以她曾出車禍、骨頭斷了,走路這麼不方便;你看,他還是這麼樣的勇敢!你說她的相和我們的相不同,你說她的心和我們的心一樣,我們的心和佛的心一樣。就是這分慈悲喜捨,她自己苦,她知道苦的那種的苦難;所以,用這種以苦去幫助苦難人。

所以我們是教富濟貧,現在已經又是濟貧教富,讓她富有愛心幫助別人。
所以各位,我們大家要保持好這念心,我們這念心若沒有好好保持,很可能我們不知道何時,才是能夠發揮出我們那分清淨的愛。
所以各位,清淨的愛在你和我的心中,和佛陀是同等的,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