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生活,常常都要提防我們的一念心,否則貪瞋或是愚癡的念頭一起,我們內心完全就像濁流一樣,很惡濁的波浪,心的堤防就整個崩潰了;我們的造作業力就會很強,好像波濤一樣,一波一波一直湧上來,不可收拾。
那我們應該要怎麼辦呢?唯有虔誠戒慎,我們平常要常常起了虔誠的心。所以我們過去已經,一段這麼長的時間,《水懺》法譬如水,我們要時時以法水,滋潤我們的心田。我們不要犯錯,一旦犯錯,我們要很勇敢面對,趕快懺悔,懺悔即清淨!
那是不是懺悔之後也不去預防,又再次犯錯?常常在犯錯,常常在懺悔,其實懺悔不完;因為犯錯的習氣還是不斷不斷,跟随在我們心裡,所以一不小心,犯錯的念頭習氣又生起。若如此,修行有多少時間,能讓我們修行呢?又有多少時間,讓我們懺悔呢!我們應該,我們若犯一次錯,我們懺悔之後,就永遠不再犯錯。
所以我們前面才會,說了那麼多名相,也說了很多對大家的警惕,所以要讓大家知道,我已經犯了這個名相,我犯了,我要趕緊清除,懺悔。
所以不但要清除,懺悔,在人、事、世當中,都還要以很虔誠的心。我們若時時對人虔誠,這是最好的良方,我們的心若常常虔誠對人,人人對我們就不侵犯,他人若對我們不侵犯,我們就不會去傷害別人。人生本是互相對待,我對你有禮,你對我也有節度。所以克己復禮,我們要時時克服自己的心,我們要時時在人與人之間,互相以禮,禮節相待,這也是虔誠。
我們對事一樣要戒慎,做事要常常提防自己,我們防心離過,我們要常常預防我們的心,心不能脫離戒,我們的心不要離開這個界線,我們才不會脫線過錯,所以這就叫做戒慎。要很謹慎,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常常很澄明,真澄清,才不會受貪瞋癡的濁流,衝破我們心的堤防。所以虔誠戒慎很重要,這就是我們修行最好的良方。
 前面的《水懺》第一卷,已經說完了,我們現在就開始繼續說第二卷。經文一開始說到:「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
「總法」的意思,要要我們記得時時提起虔誠的心,我們對人虔誠,當然也是對佛法都要虔誠。所以我們每天就是,虔誠上大殿禮拜,也希望我們這種憐憫眾生的心,要時時提升起來。因為我們敬佛,禮佛,佛就是慈悲,來到人間來教導我們,也希望我們能啟發慈悲心,「慈悲」就是「總法」。我們若人人能有這分虔誠敬重,對眾生有憐憫心,什麼錯都不會犯,這叫做「總法」。
有錯趕緊改,愛心要趕快提升起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千經萬論的總名詞,就是「慈悲道場」。我們真的要慈悲,若能慈悲「愍念眾生」,我們更要提升道心,我們不要犯錯,這才真的是我們,修行學佛的道場。
 我們要成長慧命,所以我們一定要皈依,所以「皈命一切諸佛」。
佛佛有道,佛佛道同,無不都是要啟發我們,這念僯憫眾生的心。所以佛陀不斷為我們說,慈悲的心念,這也是佛的慈悲,要傳給人人的心,也要啟發慈悲。
所以我們以自己求法的心,也以求法之後,就是要下化眾生的念,所以我們要時時,虔誠「禮諸佛」。
 禮佛最重要的不只是為了,說:「佛保祐我,讓我增福增慧;佛保佑我,很多災難不要降臨我身上,讓我…等等。」不是求我們自己本身無災無難,我們應該所要祈求的,是天下無災難;我們所要祈求的就是,我們若能啟發人人的愛心。這才是我們禮佛真正的目的。
所以我們要以虔誠的心,禮諸佛,這是我們常常都要保持的念頭。
 我們除了禮佛之後,我們還要不斷懺悔。說不定我們在生活中,我們待人,說不定令人心不歡喜,不論是一句話,一個動作,我們自己沒有覺察到的,我們不知道要向任何人懺悔,我們就是在佛前,我們也應該要懺悔。
我們若在任何一個人的心中,令人不歡喜,那種不歡喜的怨積在別人心裡,有朝一日,情仇還是不斷成為我們的障礙。所以無論我們知道或不知道,我們都要時時懺悔,「身心寂靜無諂無障」。
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大家身和心都應該很寂靜。身心,為什麼叫做「身心寂靜」,你們現在是不是,都很安心坐在這裡?這個時間都不必去想:「我現在要去做什麼?」不用,我們現在在這裡,就是專心一志。我也要專心,身體在這裡,專心在這裡,要對大家說話。你們現在也是這個時間,坐在這裡,也要專心聽話。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身心寂靜。
我們的身心寂靜,表示我們現在身心健康,才能讓我們很安然自在,坐在這裡,所以心寂靜,沒有其他外境來困擾我們,所以我們寂靜。
我們在這裡所聽的法就是,「無諂無障」。我們心很寂靜,說話的人也不是,特別為誰而說話,也不是為討好誰的心而說話。平時不諂媚,無障礙,所以這個念頭,不只是在現在這個時候;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要不斷、不斷地安住念頭在每一個的「現在」這個當下。
剛才已經過去了,現在是不是現在呢?等一下你離開這裡,還是一樣離開這裡,那時候的現在。所以這個今字,「今身心寂靜」這是每個時候的那時候,都叫做今,現在。
所以現在聽的話,是不是也是現在呢!火車開始有聲音在那裡,還沒到,那就是未來;從我們的前面經過,聽到火車聲音那時候是現在。聲音過去,是不是過去了呢?但是我們還是在現在,這就是現在,所以叫做「今」。
我們聽法真的要用心很微細的心,不要說那已經過去了,過去了,其實過去也是現在。因為過去累積在現在,我們現在也是累積未來。所以我們學佛,我們要時時學得身心寂靜,我們要任何時刻身心寂靜,任何時刻待人要虔誠,無諂媚。
不是常對大家說:「內修誠正信實。」我們的心待人,就是不斷誠正信實,這樣就無諂了。我們對外要如何?「慈悲喜捨!」那就無障礙了。我們若人人能內而無諂,外而無嬌,這樣就是最好的,這就叫做中道。所以我們應該外行慈悲喜捨,這就是我們要學的。
 所以這時一直在重申,虔誠和懺悔,應該就是要讓大家提升覺性,一直說無明去除,覺性才能現前,所以虔誠懺悔。待人要虔誠,對自己要時時反省懺悔,這樣我們的自覺本性才能現前,用在我們的身心。所以我們要常常以感恩心。
「四大輕安」,就是我們的身心輕安。四大是地水火風,地水火風調和,就表示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的心時時都保持著寧靜,對外的六塵,我們的六根去緣外境,不會產生毛病。所以我們能常常心很安然自在。
我們無貪,無瞋,無愚癡,所以我們就不會緣外境,受外境影響我們,把我們的貪瞋癡誘引出去。外境誘引不了我們,所以我們「六根無恙」——我們的六根,就不會受六塵污染了。所以我們的心要時時很虔誠,時時自己要懺悔,所以若能如此才能,「無諂無障」。
諂就是因為對,外面的六塵誘引我們的六根,所以我們要貪,我們就會去奉承人,對人說好話,諂曲心就不直了。
直心為道場,諂曲就是心不直;為什麼心不直?就是有貪瞋癡的念頭。所以因為這樣,我們就被外塵所誘引,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會障礙重重。我們要能無諂無障,就是把心顧好,不要被外境外塵所誘引了,這就是「內無心魔諂曲,外無病魔障礙」。
心魔是什麼?就是「貪、瞋、癡、慢、疑」,這都在我們內心作怪;所以我們內心的心魔——「貪、瞋、癡、慢、疑」,這真的是魔,我們內心的惡魔,也像是我們內心的濁流一樣,所以叫做心魔。所以我們內心若沒有心魔,自然心無諂曲,外無病魔障礙,外在四大調和,身體健康。
你們想,我們若有病,要修行很困難,我們大家坐在這裡,靜坐著不動,如果我們腰酸背痛,除了忍,不然坐不住;忍得下來就是脫離心魔,你才忍得住,內心才靜得下。
所以我們的身體若平安,我們才能修行,所以外無病魔,就是我們的身體,沒有病魔來障礙我們,我們就好修行。所以要修行身體也要健康,身是載道器,從凡夫迷茫的此岸,要到佛覺悟的境界,所以「既無內外二魔」,就是「理合及時懺悔」。
所以我們還是一樣回歸懺悔,所以我們要知道,有時候想要懺悔都來不及,有很多事都是來不及。來不及的懺悔,就是最大的懲罰,所以這就是後悔——後悔我們來不及向人表達懺悔,來不及真正培養我們對人、對三寶的虔誠;來不及佛陀的教法指導,沒有好好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多的來不及,實在是最大的懲罰。
所以幸虧我們現在身心健康,所以我們能及時懺悔。
所以期待大家真的要提防「貪、瞋、愚癡」這些濁流,不要讓它衝破我們的心岸。唯有虔誠戒慎,才是我們身心澄明良方。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