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人人修行,就是要持一念大道。我們不是要修小行啊,我們是發心修菩薩道!

我們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身心不離法》就已經說過了——

我們要知道「四大毒蛇,五陰怨賊」,我們還要明白,六入是空聚。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既然是這樣如此虛幻,我們時時心就是受這個五陰,或者是六入那樣所擾亂,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愛詐親善」。

那種假情假愛啊,也不知道說,人世間問情何物呢?常常就是迷情於這個人間,所以就會造很多的業,做很多的錯事!所以我們要明瞭,我們要能徹底看透真理,那這條道路是這麼樣直的路,這麼樣簡單。你能夠知道人生無常,我們就要去透徹無常的道理。

佛陀都已經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了,四大假合的身體一不調和,無常就來了。何必為著外面的一切境界,因為「色」而來感受,所以想入非非,行動就生起了。再來結仇連怨,那樣由不得自己帶著這個業識,還是一樣看到那個「緣」,很容易就受那個緣把我們牽扯過去。

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是空幻來聚會的,不可受著這個假情、幻愛那樣把我們牽扯而去。所以我們不只是自己要知道,我們更要教導別人;自己透徹了,我們就要趕緊對大家說分享,這叫做「傳」。

所以不要在人群中被顛倒的愛戀,迷惑了我們的心,這就是我們應該要修的。理若直,道就正了,「道正理直」那樣這叫做大道。

不論是道,或者是理,都是要正、要直。所以直心是道場,正心亦是道場。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修心,要自修「八種聖道」。

我們要有八種的聖道,那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也要教導別人明瞭,教導別人要修持八正道,那我們若能了解八正法,才能「斬斷無明妄根」。

我們為什麼會不正?就是因為不正,路就走錯了,心 一念妄心起,那樣如此我們心的道法就會偏邪去了。所以我們要時時修八正道,自修也要教人修。

八正道也是亦稱「八聖道」。所以什麼何謂正?不邪謂之正,能通的才謂之路,那所以稱為「正道」。不偏差,一條能通的路,這樣稱作正道。

第一我們要有「正見」。這正見,常常告訴大家,我們要正知正見,我們若是沒有正知正見,那我們會受了邪思邪法所誘引,那就一直沉迷於這個六道中。所以我們學佛,最怕的就是邪見不正。

過去已經說過很多,這個「見」的偏差,希望大家學法也就要「聞、思、修」。

聽過去的看現在,所以過去既然師父常常在說:「何謂不正見?」大家就要回頭去看,那個「邪見、我見、人見」等等…那些再去回顧一下,這叫做「聞、思、修」。

註:「邪見、人見、我見」諸等煩惱參考:

  1.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86. 百慮無節六根競誘
  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88. 六愛
  3.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89. 學佛學得認清愛
  4.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90. 隨順貪欲分別執著
  5.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91. 對境修心
  6.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92. 心靈的迷
  7.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93. 迷心背理
  8.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94. 七漏
  9.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95. 七使
  10.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96. 凡小八倒(一)
  11.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97. 凡小八倒(二)
  1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98. 凡小八倒(三)
  13.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99. 凡小八倒(四)
  14.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0. 八垢
  15.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1. 八苦(一)
  16.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2. 八苦(二)
  17.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3. 八苦(三)
  18.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4. 八苦(四)
  19.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5. 八苦(五)愛別離苦
  20.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6. 八苦(六)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21.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7. 八苦(七)五陰熾盛苦
  2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8. 八苦(八)五陰熾盛苦
  23.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9. 九惱(一)六年苦行
  24.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0. 九惱(二)孫陀利謗
  25.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1. 九惱(三)木槍刺足
  26.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2. 九惱(四)食馬麥
  27.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3. 九惱(五)琉璃王殺釋種
  28.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4. 九惱(六)乞食空缽
  29.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5. 九惱(七)旃荼女謗
  30.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6. 九惱(八)調達推山
  31.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7. 九惱(九)寒風索衣
  3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8. 九惱(十)
  33.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9. 九結
  34.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0. 九結(一)愛結
  35.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1. 九結(二)恚結
  36.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2. 九結(三)慢結
  37.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3. 九結(四)無明結
  38.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4. 九結(五)見結
  39.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5. 九結(六)取結
  40.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6. 九結(七)疑結
  41.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7. 九結(八)嫉結
  4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8. 九結(九)慳結
  43.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9. 十纏(一)無慚纏、無愧纏
  44.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0. 十纏(二)嫉纏、慳纏
  45.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1. 十纏(三)悔纏、眠纏
  46.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2. 十纏(四)掉舉纏、昏沈纏
  47.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3. 十纏(五)瞋忿纏、覆纏
  48.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4. 十一遍使(一)邪見、我見
  49.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5. 十一遍使(二)常見
  50.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6. 十一遍使(三)常見、斷見
  51.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7. 十一遍使(四)戒盜見
  5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8. 十一遍使(五)果盜見
  53.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9. 十一遍使(六)疑見
  54.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0. 十一遍使(七)二疑
  55.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1. 十一遍使(八)二無明
  56.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2. 十一遍使(九)
  57.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3. 十二入(一)
  58.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4. 十二入(二)
  59.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5. 十二入(三)
  60.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6. 十六知見(一)我見
  61.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7. 十六知見(二)眾生見
  6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8. 十六知見(三)壽者見
  63.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9. 十六知見(四)命者見
  64.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0. 十六知見(五)生者見
  65.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1. 十六知見(六)養育見
  66.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2. 十六知見(七)眾數見
  67.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3. 十六知見(八)人見
  68.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4. 十六知見(九)作者見、使作者見
  69.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5. 十六知見(十)起者見、使起者見
  70.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6. 十六知見(十一)受者見、使受者見
  71.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7. 十六知見(十二)知者見。見者見
  7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8. 十六知見(十三)
  73.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9. 十八界
  74.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60. 廿五我
  75.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61. 六十二見
  76.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62. 回歸單純見真諦
  77.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63. 九十八使(一)十使
  78.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64. 九十八使(二)八十八使
  79.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65. 晝夜熾然 開諸漏門造一切罪
  80.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15. 五鈍使煩惱
  81.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16. 五利使

註:「聞、思、修」請參考:

  1. 《淨因三要》15. 以大乘心圓滿三聚淨戒
  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71. 轉三毒 修三慧
  3.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73. 清淨的本性
  4.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09. 無怨尤 淨煩惱

聽了之後不要讓它就這樣過去,我們要不斷去思考過去。那聽聞現在,就了解現在、未來的道理。所以我們人人正見,一定要常常有正見、正知。

那第二是「正思惟」,就是「心無邪念」。我們若是正思維,心就正了;心正,我們所思考的就都不會偏差去了。所以我們要常常培養心正、無邪思。

第三就是要「正語」,正語就是「言無虛妄」。佛陀不就是正語者,不虛語者,不誑語者,不妄語者嗎!我們既然學佛,對人說話一定都要正語,不能虛妄。

佛陀對這妄語他是很重視,所以在這個十善法裡中他就警惕我們——「身三、口四、意三」。

在心,佛陀告訴我們,有三種我們不可偏差。「貪、瞋、癡」這是我們人生錯誤的思想。

那麼在我們的行也有三種——「殺、盜、淫」,這也是很重的業。

那口則列出四種,因為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所以口業就分為四種。所以我們要知道開口動舌,不可妄言、綺語、兩舌;我們若是妄言、綺語、兩舌,這叫做「不正語」。所以大家講話要很小心,若要讓人家相信我們的人格,就是聽我們說話,生意若要做得好,就是要顧好信用。

所以有這樣的故事,說是——

有一對的父子,他們的生意就是做銷售電冰箱等,這類冷凍機器的生意。在每一天在做生意的時候,這個生意父親常常叮嚀兒子:「做生意要真正的十分誠懇,我們要守信用。」兒子都聽進去了。

但是有一天,父親離開店裡由兒子再看店,有一位客人,覺得這家店很守信用,就要向他們買一台冰魚冷凍櫃。反正他看中了一台,他就認為這家店絕對有信用,隨便哪一台,一定都是好的貨品,所以挑了一台冷凍櫃。

這位看店的少老闆,他就那樣把這台冷凍櫃,反正是買的人所選的,就讓他載走了,賣給他了。

老店主回來,發現這台冷凍櫃怎麼不見了?兒子就說:「已經有人買走了。」這位父親就很生氣,就開始告訴他的兒子:「你做生意沒信用,你明知這台冷凍櫃的那個排氣孔,有雜質,塑膠雜質塞住了。已經告訴過你這台有故障,為什麼人家來購買時,你不對人說清楚?就這樣賣給他了!」

所以告訴他的兒子:「來,把車開出來。」兩父子就開始要去尋找那位來買冷凍櫃的人。

父親當然很生氣,那人若生氣了,臉色就很難看。遇見一位老朋友啦,就叫住他:「你今天為什麼看起來臉色很難看?你到底生氣什麼事情?」他就告訴這位老朋友,他說:「我的兒子竟然如此這般。」就將經過說給這位朋友聽。

這位朋友就說了:「唉呀!別那麼認真,就教訓他一下就好了,何必那麼認真?」兒子就說:「我以為他已經挑好了,應該就會知道了,回去用了若不好用,他自己就會去通排氣孔。」

父親就說:「生意不是這樣做的,你要告訴客人,這個產品裡面哪裡有什麼樣的故障,即使他自己會通,你也要事先讓牠知道,所以這樣就是不行。」

父親和老朋友說完話,車子開著就一徑走了。果然要去找那個人,這個人不在家;他要去向他解釋清楚,告訴他這台冷凍櫃裡面,有哪個東西塞住了?要去告訴他,但是找不到人,找不到人只好回家了。

隔天又去他做生意的地方,又去看一看。去看裡面的東西,已經開始營業了,魚都已經放在這個冷凍櫃裡面了,還好尚未賣出去喔,只是放在裡面。他就打開這個冷凍櫃,一打開時,全部的魚都腐壞掉了,很臭。

所以他就告訴他的兒子:「來,你看裡頭的魚全部是多少?拿磅秤來秤一下,秤出有多少的重量。」他就告訴他的兒子:「要負責,有多少的重量,多少的價值,我們應該要理賠。」那就把全部的東西秤完了,又將這台冷凍櫃載回去修理好。

就告訴他的兒子:「這些重量有多少?什麼人做的,什麼人負責。你既然是做了這麼樣糊塗、沒信用的事情,你要去幫那位老闆做工,看看你做多久的工時,可以抵銷過這個魚的重量。」這就是正語,這就是信用。

我們在賣東西,常常有時就會說:「我們就要守正語業。」有的人就會說:「師父,我們做生意,我們若是都說實在話,生意它就做不好了。人家若問我說:『這好用嗎?』我也要告訴他好用,顧客才會購買。若問:『這品質好嗎,我也要告訴他不錯,這樣他才會買。』」

這樣對嗎?那生意要守信用,不只是光顧著賺錢,我們生意有生意之道,生意之道就是要直與正。所以說話,即使是在做生意,也是要有道理。道理就是要直、要正,所以正語就是言無虛妄,不能打妄語,所以就叫做正語。

那還有「正業」,我們真的要知道,我們所在做的到底對還是不對?清白的善業才稱之為正;不清白的善業就是不正業。我們學佛要時時提高警覺,所們所要做的事情,一定要是清白的善,這樣才是正業。

接下來還有,那第五就是「正命」,就是說我們「依法乞食活命」。

佛陀對弟子說:「我們要心無貪念。」他就要以身作則,他出家修行。他本是一位王子,王子在皇宮有很好的享受,他為了要求道,要怎樣設法突破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他捨棄了榮華富貴,所以他去修苦行。

他已經成道了,為大眾說法,他也要想起了自己國土的人民與家族。所以他回到迦毗羅衛國,開始在說法,父王護法,他的父王很支持他,所以也要那些皇親國戚,若有兩個兒子以上的,就能夠鼓勵他一個兒子出家。所以這個皇親國戚出家的人很多,加上還有他的姨母和他的兒子,還有耶輸陀羅也都是出家了。

那這樣等於將這個僧團就變成無論是貴族、賤族平等修行的地方。佛陀認為,假使大家還在僧團中這麼分別誰是貴族或是賤族,那麼僧團修行的意義就失去了。所以佛陀就規定來修行的人,人人一律平等,要吃飯自己要出去托缽。

要如何讓我們的生命健康?當然要吃飯;要讓我們的慧命,無貪戀、無分別?所以要做到人人平等,那怕即使是皇親國戚來修行,你也要自己去托缽,這就是身心平等。

所以佛在世時,他的僧團就是以乞食活命,當然裡頭還有它包含著的意義。

所以大家先用心,什麼樣的生活,才真正是我們的正命?我們如何來說話,才是我們的正語?如何來思維,能夠無邪念?如何能夠正見,才能正知透徹真理?

所以請大家先將心靜下來,「心不離道,道不離法;法不離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多用心。

註:關於詳細的八正道說明,請參考:

  1.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義。八正道
  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58. 八正道-1 清淨無邪 自利利他
  3.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59. 八正道-2 認清生命價值
  4.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60. 八正道-3 利益人群當清淨
  5.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61. 八正道-4 生善不起惡
  6. 慈濟月刊479。守志,守戒,守心,守德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