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說懺悔,洗滌心境,讓我們的心能清淨無垢穢。

每天在說,說了之後我們有沒有反省,有沒有把法放在心中?這大家每天都要自己問自己的心。髒的有沒有去除?清新的法有沒有入心?這就要自己問自己的心。

所以告訴大家要懺悔,懺悔即清淨,所以這段文字又提到了懺悔。

這一段大家聽起來應該也很熟,不多久前才說過,十一遍使會驅使我們的心向外奔,奔馳在外面,緣著境界我們的心就會轉,所以團團轉,這是很辛苦的。

我們會在塵勞中,就是因為十一遍使來驅使我們,讓我們由不得自己。所以十一遍使很重要,大家還是要用心去體會。

註:十一遍使

還有就是要十二入,十二入大家也都已經知道,六根、六塵。因為我們有六根、六塵,所以才被十一遍使驅使我們。

註:十二入

還有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又再多一個六識。除了六根、六塵,還有六識,所以三乘六等於十八,共有十八界。這應該大家都知道,之前也都說過,這一切都是煩惱。

註:十八界

就是因為這麼多煩惱,來蓋覆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透不出清淨的光明智慧,這都是這些煩惱在作怪,所以我們要時時懺悔。

懺悔就是洗滌,我們要清除,要除去這些煩惱,這些煩惱若去除了,表示我們已經有用功,內心用功、外就顯德,所以叫做功德。

若有這樣的功德,我們就要再期待,期待我們要「得」,過去要除去、消除了這麼多的煩惱。

我們也要求得,求得就是「十一空能解」,撥開那些煩惱,去體會十一空,如此才能「常用栖心自在」,我們的心才能自在。

什麼叫做「十一空」?十一空,一就是「內空」,內空就是情空,凡夫就是被情纏住、綁住,有很多虛妄的情綁住我們的心,所以現在要知道虛妄的情,問情何物?不需要受情所縛。

在醫院有我們的志工在分享,分享在大廳裡,有一位中年人帶著一位老年人,看起來就知道,應該是他的兒子帶著父親,但是情不甘意不願,對父親大呼小叫,父親好像都沒有感覺。我們的志工趕快靠過去,聽到這樣,就問他:「先生,這位是你的什麼人?」

中年人說:「就是我們老的!」,「我們老的」那就是指那位父親。

志工問:「你的父親怎麼了?」

中年人說:「就不知為什麼?他已經是老年癡呆了,你跟他說什麼他都聽不懂,都忘記了。好像這幾天在咳嗽、發燒,帶來讓醫師看。」

中年人又說:「師姐!拜託你稍微看一下,不然他會亂跑。」

兒子離開後,這位父親就趕快告訴志工:「我沒有癡呆,我是假裝的。」

志工問說:「你為什麼要假裝?」

那位父親說:「我有八個兒子,一個人輪流一個月,時間到了就要把我趕走,我這裡都還沒有住熟悉,就又要把我趕到那裡,所以我很煩惱。所以如果時間到了,他要把我帶走,我就假裝不知道,我就忘記那邊是誰,所以他們說我是老年癡呆。我沒有,我可靈光了,我乾脆就說,這我也聽不懂那我也聽不懂,這樣比較輕鬆!」

所以問情何物?兒子是從小養到大,又讓他受教育,還讓他成家立業,現在竟然,養一個父親那麼沒耐心,一個人就是照輪一個月,所以如果想到這樣,問情何物?

所以我們若將情看淡,煩惱就不會那麼多了,所以說來,這就是世間的情,所以情空也。

二是「外空」,既然內都能空了,外面還有什麼可計較的,所以外空,萬物一統究竟也是空的,計較什麼?

第三是「內外空」,內情都空了,外面的景物我們也不計較了,還有什麼。

再來第四就是「有為空」,有為空就是六凡空。我們造什麼業,就會到哪一道去,所以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大家要提高警覺。要知道人生世間只是造業而已,若能將造業去除,那就是六凡空,就不會再在六道輪轉。

第五就是「無為空」,無為就是二乘,出世二乘。就是說修行者,無論是聲聞、緣覺,我們也不必執著於聲聞、緣覺。因為我們修行,不是要修小乘行,所以我們要去掉小乘的執著。

第六就是「過去無始空」,不論是過去,我們不必再去追究,過去過去是什麼。人生世間有多少時間可再追求過去呢?所以也不需要問過去,過去就過去了。像人在走路,前腳走、後腳放,過去無始空,過去就是過去了。

第七就是「性空」,性就是空,若說人人原來都有佛性,你看又看不到,到底那個性在哪裡?

我們凡夫都是一個習性,人人本具的佛性都沒有現前,只有長久以來,在六道輪轉不斷的那種習性。其實習就是薰習,不是我本來就是這樣,不是,其實還有很多我們能空掉、重新建立,所以這也就是現在無住性空。

第八是「無所有空」,這就是未來、未來無盡,既然現在,我們的習氣都能重建了,但是未來呢?

不必再想未來是什麼,你現在把握好,未來是無盡的。因為我們既然不修小乘法,不想修聲聞、緣覺,我們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大乘空法就是不執著,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都不執著,所以未來無盡空,不需要去執著。

第九就是「第一義空」,既然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都不需執著了,還有第一義出世諸法,畢竟也要空掉,大家都想,我是要求出世,不需要求,你做就對了。

有的人說:「我念佛就是要生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離凡夫很遙遠,你現在虔誠一念佛心,現在的內心就是淨土,所以不需要再為未來的空法執著。反正我們現在的心,一切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情、心境都空掉了,所以第九叫做「第一義空」。

出世諸法畢竟空,我們若想要真正脫離,唯有諸法畢竟都空,不要執著。

第十「空空」,就是「空亦不立」。既然前面都空了也是畢竟空了,那就空空了,連這個空,空都不立不再有什麼。

第十一就是「大空」,大空,空掉了一切,心空空。

有的人說:「我現在心空空」。那個空就是凡夫煩惱,記憶消失,突然間空了。其實現在所說的空,就是非常明朗,但是心不執著這個空,所以十一就是大空。

在《無量義經》中有一段經文說:「靜寂清澄。」其實那種靜寂清澄,非常遼闊、開闊的境界,但是還有一個妙有。所以說:「志玄虛漠。」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要修持這念菩薩心,立志成佛行在菩薩道中。

這就是空、空掉了,但是明明歷歷,我們不是失憶,不是失去記憶的空,是完全很清楚明瞭,境界不執著、污染我們的心,這叫做「絕待無外空」。

這些所有的境界,都在我們一念清淨如來的本性,叫做「絕待無外」,都在我們自己這念清淨的本性而已,我們若能清淨就靜寂清澄,境界不來困擾我們的心。

 

這些空,能夠「於此諸空,真實解。」意思就是世間萬物種種的法,過去現在未來,世出世法我們都很真,真實了解透徹,所以能得到心的自在。心的自在就是輕安自在,這就是我們修行最上乘的境界。

不論情與非情,內情、外情,過去現在未來等等…我們都很輕安、很自在。

所以佛陀告訴所有的弟子:「菩薩成就四清淨法。」

第一就是「持戒清淨。」

以無我故,大家如果以無我的心,常常說整體歸零,若能如此,戒就能清淨。所以持戒清淨以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如此我們的戒就清淨。

第二就是「三昧清淨。」那就是定。我們的定無眾生故,不必去分別那是誰、那是誰。其實我們要修的是一律平等,不論眾生是何種形態的生物,我們都要尊重。

第三就是「智慧清淨。」明瞭眾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這就是菩薩的智慧,應該要視眾生平等。

再來就是「解脫知見清淨。」

無人我分別,這是菩薩應該要有的。所以持戒第一,第二是禪定,再來就是智慧,再來就是解脫知見,這之前五分法身,曾對大家解釋過,這裡只少了一項解脫,因為解脫在這裡,就有解脫知見,記得嗎?這裡就是解脫知見清淨。

註:五分法身

既然可以解脫,當然解脫知見就是清淨,若能如此,就是我們的身心清淨,這就是菩薩所要追求的境界。

其他都是十一遍使、十二入、十八界,在日常生活中,根對塵境起了識的煩惱,所以十一遍使來驅使我們的心。所以因為如此,佛陀才教導我們,要去除十一遍使,建立了十一空。

所以我們空回過頭來要告訴大家,不能離開「菩薩四清淨法」。四清淨法就是一切都清淨,無污染那就是空了,不分別那些境界就是空了,這在我們的心就是清淨。所以四清淨法就是菩薩成就的道法。

各位,學佛就是為了要轉一念心,心念一轉,法輪就全轉了。所以每天都和大家分享,反反覆覆無不都是一個心法,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