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新、茍日新,每天我們都用很清新的心情精進。
過去說不定有一點少分煩惱,我們還沒去除,這就是垢穢;發覺之後,我們要趕緊斷掉那個煩惱。斷煩惱就是去無明,若能去除就能生出功德;因為髒汙已經擦乾淨了,自然它的功用,明亮的心鏡就能發光,能照耀萬物很正確,這就是功德。
「功德」二字大家應該知道——內心要用功,外面要表達出來,這叫做功德。若能如此,有這種功德,內在人人的心很明朗。所以大家要用心。
 我們現在來說「成五分」,五分就是「五分法身」。
在《無量義經》裡面也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項叫做「五分法身」。
為什麼這五項稱為五分法身呢?大家要用心,這五種都是功德,這五種的功德若能具足,就能成佛了。這多麼重要!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這五種對我們修行者是多麼重要!
所以在小乘,它是以三分法身,三分就是「戒、定、慧」。
 戒、定、慧我們常常聽。
修行,不論你是出家、在家,大家人人入佛門來,不能缺少就要「守戒」——包含從在家眾開始,要修五戒;或是沙彌持的十戒;到比丘要兩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多戒等等…
各位,這個戒就是約束我們的規矩。我們修行就是要上一條軌道,成佛要有軌道,你既然學佛,若不照這個軌道,此路不通。
我們現在所說的五分法身,就是完全要說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他的「戒」,謂「如來之身口意三業,離一切過非之戒法。」這就是佛,他已經離一切過,一切的過失,一切的錯誤都沒了,所以離開了。佛已經沒有過失,沒有做錯的事情,這就是佛已修到完全沒有絲毫的過失,沒有一點錯誤。
因為佛已經身心清淨了,所以已經達到了「戒分法身」,超越了人間的一切。所以這就是佛陀大覺者之所以能成為大覺者,就是已經戒分清淨,戒的法身清淨了。
 第二就是「定」,如來之真心寂靜,離一切妄念,這叫做「定法身」。
佛陀的定,已經達到寂靜的境界了,所有一切的妄念都已去除了,「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就是佛的心境境界。所以我們要學佛,就是希望能到達這樣的境界,不只是「志玄虛漠」,還要「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就是佛的「定法身」。
 再來就是「慧法身」——「如來之真智圓明,觀達法性」,這叫做「慧法身」,即根本智。
我們常常說:「智慧、智慧」,其實根本智之前也說過了,我們要信,要信根本。同樣的,我們在凡夫時開始信佛,要從根本開始。
當然我們看到這裡,就知道「信根本」多麼重要!那是一個起點,到達終點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清淨無污染。那分的光明,這叫做根本智,這就是佛陀的智慧,所以已經智慧圓明。
在之前的《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淨五眼》我們不是說過了,菩薩還差一點點,但是佛已經覺悟得很圓滿。就是因為有這分智慧圓明,已經真智圓明,沒有欠缺了,這就是佛。所以他能那麼覺悟,他能觀達法性。
天地宇宙萬物,哪一項佛不了解?常說的一句話——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即使那麼細,細微的東西,用他的佛眼,一缽很清淨的水拿到他的面前,他就向阿難說:「阿難,不能喝,這缽水裡有八萬四千蟲。」
阿難當時是小乘三分法身,所以他雖然也有智慧,但是他的眼睛只是慧眼而已,他所看的水就是清的,他只能看到有形的東西,是濁的、是清的去分別它。但是佛眼就不同了,佛眼,在阿難看來是清水,在佛眼看來,原來水裡八萬四千蟲。八萬四千蟲的意思就是無量無數,以一個概數來代表八萬四千蟲。
現代的科學以尖端科技,能以顯微鏡或是顯微鏡去看,顯微鏡去看它,不只是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一滴水就已經上萬,數萬的細菌。當時佛所說的蟲就是現在所說的細菌,這種微生細菌,當時的佛陀他以眼睛這麼看,就能看得出來。
所以不只是大的東西或是宏觀天下,不只是這樣;即使那麼微小,也都能纖維可見,所以叫做觀達法性。智慧的觀想,已經達到了最最清淨,最最微細。
之前說過的靜寂清澄,如此清清楚楚的境界,這樣的法性,所以這叫做慧法身,佛陀智慧的法身,這根本智。
 第四就是「解脫」,前面戒定慧人人都要守持,這是我們修行者,就相印一樣,你不能缺少戒、定、慧來證明我們修行的身分。所以前面「戒、定、慧」很重要,後面更重要,後面就是解脫。修行的目標就是要解脫,所以佛陀已經是「解脫分法身」。
這個解脫的法身,就是如來的心和身,如來的身心都已經解脫了,解脫了什麼?解脫一切繫縛!
過去我們不是說過:「人人與佛平等都有如來的法性,和如來平等清淨的法性。」但是我們凡夫就是不斷不斷在六道中來來回回,受很多的污染染著。所以我們的法性就在塵境,所以被塵境包覆住,或是塵境就像收繩子一樣將我們纏住,讓我們得不到自在、不自由,跳脫不出來,就是無法解脫。
所以過去也告訴過大家,「在纏如來」——人人凡夫如來的本性還在,只是被繩索綁住了,所以我們自己不得解脫。但是佛已經解脫了,他的身和心完全解脫,所以就是解脫一切繫縛。綁住的他已經都解脫了,所以叫做「解脫法身」,這也是涅槃的德。
涅槃,常常告訴大家,有的人認為圓寂就是涅槃,其實我們現在心境清淨,能到達和佛一樣清淨無染的境界,我們沒有起心動念,解脫了纏縛。就如同蝴蝶已經跳脫了蛹,所以牠能逍遙自在地飛呀、飛呀,同樣的意思。所以解脫,解脫之後能自由。
所以常常說一句話:「輕安自在」。輕安自在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談何容易!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看人見事,說是能輕安自在,最能輕安自在,只有一點點時間而已,那個時間過去,還是一樣煩惱復歸,又蓋覆回來。就像一把刀在割水,刀是將水割開了,水還是一樣又合起來,這是同樣的意思。
所以佛,佛的境界就是到了那種不生不滅,逍遙自在的心境,這就是德。
德是內心所修來的,心所顯現出來的,所以叫做功德。內心沒有修為,外表如何表達呢?
所以說來,佛陀是身心解脫,這叫做涅槃德,佛已經到達這種輕安自在、逍遙無礙,那種心的境界。
 第五就是「解脫知見」,前面是解脫,現在再加二字知見。
「解脫知見」意思就是說,知已實在的解脫,知道就是確實已經解脫了。自己知道,別人看得到,我們也自己知道。不只是自己能達到身心境界很清淨、解脫,眾生恭敬尊重;不只是這樣,所以他解脫知見的法身,所得到的就是「後得智」。
什麼叫做「後得智」?是修行過程中,最最頂端的叫做後得智。我們的修行開始時是起點,你的方向正確,再精進向前一直走,走到最終的目標,就是佛的境界,那個最終的終止就是後得智。我們知道有那個目標,你的經過一定要有,戒、定、慧、解脫,已經達到身心清淨;到達頂端的目標,這叫做後得智,最後我們所得到的目標。
所以,這就是學佛,一定要經過的心路歷程,我們能到達後得智,那就是我們的五分法身已經成就了。
戒,不是凡夫開始的戒,不是小乘的戒,也不是菩薩未圓滿的戒,他的戒,佛的境界,已經到達飛長圓滿了,戒身的法真正圓滿。
定也是一樣,心靈的止境實在非常寧靜,所以靜寂。我常常在說:「靜寂的境界令人感覺很嚮往」。我們若能嚮往,嚮往這樣的境界,就要想去。要去的過程就要有條件,所以我們一定,條件最重要的就是心定,那種「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志不動、憶百千劫」,這種的境界若是出現,就是定的法身。
智慧就是真智圓明,我們還會有時候,知道了,知道了,知道很多,但是離佛還很遠。因為佛陀不論是觀天下萬物,他連很微細的都能通達,所以我們要學佛,要學就要得精,要到達這種境界,才能真正身心解脫,才能得到涅槃的快樂。
解脫之後,我們應該不是像菩薩的境界接近佛,我們是真正站在佛的地位,後得智是非常重要的。
境界之完美,一定要達到這五種法身無錯謬,一點都沒有錯謬,這樣我們就得到了,所以五法身有前後次序。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得解脫,由解脫得最最圓融的後得知見。所以這個後得智意思就是,你要經歷、經歷,一定要經歷過這些地方,後面所得到的那種圓滿自在的境界。
好了,各位,學佛實在不是很困難,只是我們要守志弘道。否則,為什麼要這樣一路一直說過來?過去所說的很多的法數,名詞很多,其實就是你要好好守戒開始。
所以法要入我們的心,發自我們的行,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