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日常生活不離開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和我們身心不離。既然離不開五蘊,我們就要好好來調伏「」外面的色塵。我們的意識如何分析?

我們在色中,世間萬事萬物有喜相.苦相,只要有形.有色,這都和我們的意識有所關連。看到愛的東西,我們在東西有形的,就起心動念,也是意識和色塵接觸。接觸了就有所感「」了,是歡喜的感受?或是不歡喜的感受?

在感受中就會起「」。想看看要如何得到,或是如何排除,這都要經過想。「」就採取行動。

像這樣「色.受.想.行」,都離不開「」。所以這四樣「色.受.想.行」加一個「識」,那就叫做五蘊。

所以這就是有漏,一直在我們有漏的身上生起這四樣。加上它是要依靠識去分析。

我們的身有四樣,看到我們體本身,也是「色」之一,面的界也是「色」;感受也在我們身體,身體和它接觸到,才有感受;有了感受是我們自己起分別,在這之間採取行動。這樣只有四樣而已,但是這四樣,我們的身體所感受到的,裡面就是要有一個依靠

什麼讓這四樣依靠呢?是「」,識能讓「色.受.想.行」所依止;所以識,依識而住

在我們身上,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就是這個意識,才有色、受、想、行。所以我們若能將這四樣東西--四識--,我們若能認清楚,我們自然很多的煩惱,就不會在我們身上行動,產生出來。

  所以煩惱也是依「識」而生四識調得正,我們自然能「廣四等心」。

什麼是四等?四等就是四樣平等。我們的意識若調的正,自然我們的思想見識,所看得一切能很正確。

世間有什麼不平等的?一不平等,那就是人生苦上加苦!

佛陀時代,看到四姓階級不平等,從此佛陀就去探討:「如何能打破這個不平等的觀念?」所以他出家。去體會不只是人類不平等,人類對人間的一切,所感受的也是不平等,所以才會起貪瞋癡的動念。

有分別心就沒有平等心,所以我們要開闊我們的心;開闊我們的心之前,要調整我們的見識。我們的觀念,見識、觀念若調得過來,自然我們能擴大四等心,四種平等的心。

這裡所說的四種平等心,第一是「諸法平等」。

諸法本來就是平等了,在我們真如本性也是平等,真如本性我們若能發現,世間還有什麼不平等的?

所以平等心來看世間,自然諸法平等,自然就沒有善惡分別。心已調正,哪有什麼惡念、惡行在人間?那就沒有了。

所以唯有真如本性,能對人事物都平等,所以這稱為「諸法平等」。

再來,第二就是「發心平等」。

其實只要你發一念的愛,真誠的愛,那就是叫做慈悲。慈悲沒有大小能測量只要是慈,就是無緣大慈只要是真誠的悲,那就是同體大悲

所以慈悲沒有大小之分,小的。看到一個人在那裡受凍,雖然和我們無緣無故不認識,我們趕緊拿一件衣服幫他披上,讓他能覺得溫暖一點。沒有衣服可穿時,最欠缺的就是那件衣服,你能補充他最缺乏的時候,那是不是大慈悲呢?即使你只是小小的一個行動,發一念心。

或是在多麼遠的地方有災難,一個人的力量不夠,很多人的力量結合起來,趕緊設法,千里迢迢去救濟,這也同樣是慈悲。同樣發出一個人的心,同樣一個人的心,和多數人的心結合起來,若如此,就能拯救普遍很多人。

所以不論多大的慈悲行,都是出自一個人開始,這個人這念心,就是無私的愛,真誠的慈悲。

慈悲不只是對於那些受苦難的人,在教育也需要。

我看到一個場面,令我很感動。在靜思堂,國際大講堂那個地方,我站在台上看下去,非常震撼。看到慈父悲母,非常莊嚴地齊聚一堂,那種美。美在哪裡?真.善的美,所以叫做真善美。這些人來自全省各地,都是我們大學,孩子的爸爸.媽媽。這些是真的父母嗎?比父母更用心,這是慈誠和委員,所以他們叫做慈誠懿德--慈誠爸爸.懿德媽媽。

每個月一次大家聚會,來和這些大學生家族聚會。一個小組,八個至十個的大學生,有一個爸爸至二個媽媽,就是三個家庭來照顧。這十個孩子,或是八個孩子為一個小家庭。

說不定這些孩子,這些大學生.年輕人,他有心事,他沒有對象可以說,不敢對老師說,不敢對父母說,但是這群慈誠爸爸和懿德媽媽,亦師.亦父.亦母.亦友,有老師。他有哪裡想不通,三個家庭的父母,就說他們的經驗,引導他正確的方向。若是他的心有苦悶時,就像父母在關心他的孩子一樣,這就是真.善.美,都是我們這些孩子的模範。

常常說:「父母就是孩子的模,我們想要孩子是什麼樣的氣質形態,就要從父母的身教來教養。」

所以我們慈誠.懿德就是扮演這種亦師.亦父母.亦朋友,那種身教來讓他們做模範。所以我看到這群,真的是人間菩薩,好像慈父悲母。很慈祥的父親,很慈悲的媽媽,那種與孩子同體的感覺,真的是很感動。

我們要發心,就是要發平等心,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樣。

第三就是「道心」,也要「平等」。

我們發心要發平等心,所以道也是平等。不需要去分別,法.道是深或淺,其實我們要身體力行,不論是什麼樣,只要是正確的道理,我們接受就對了。不是去分別你受的教育很淺,受的教育很淺;我受的教育很深也很高。

說不定受教育的人很淺,你認為他是低教育的,但是他所行的人生很有品格;受高等教育的名稱高等,但是人品還是很平凡。所以我們人生在學,我們不必去分別。

過去不是說過,在日本九州,女子學校在面試時,他們有一個規則,進來就看你會不會拿筷子,拿筷子又能不能夾豆腐,拿筷子是不是很平凡的事呢?從小到大,一天最少三次要拿筷子吃飯。但是是不是拿得標準?如此平凡的事,也有個標準或不標準。所以我們慈濟人,進入慈濟門,第一道門就要培訓,培訓你如何端碗、如何拿筷子,我們就是這樣的路走過來。

現在我們能看到教育,在日本開始就注重生活教育,拿筷子.端碗,穿衣服.走路這些都是生活教育。所以不能輕視,在生活教育以為它很膚淺?不是,我們人一定要從基礎的生活中學起。所以生活我們要學平等觀,大家人人,每天都在學平等的道,所以道無大小,走得通就對了,那就是真道了

第四就是「慈悲平等」。

和剛才說的一樣,自己的孩子,別人的孩子,我們都一樣,都像我們親生的孩子一樣。

這裡所說的慈悲,是說我們所行的道平等,都要用尊重心,不只是對眾生的愛平等,我們學道的心也平等;我們學道的心,若有平等心,我們能常常起尊重的愛,尊重的平等。

我常常說這個故事,孩子在那裡堆土城,孔子要從那裡過,子路很著急就說,孩子快讓開讓開,但是這個孩子抬起頭,問說:「是馬要讓城,還是城要讓馬?」孔子聽到趕快下馬,趕緊向這個孩子很尊重地鞠躬,尊重這個孩子,就是他的老師,覺得:「我是大人都沒有想到,儘管他是在那裡堆土城,雖然是在玩,它的名字也是土城,也是一座城。因為他在做的是一座城,我騎的是一匹馬,所以我應該馬要讓城。」

看,孔子一代聖人,他只要聽到有理的,馬上起尊重.敬重的心,這也是慈悲。慈悲不只給人,我們還要知道,我們所做的都是平等,學問也是平等,最重要的就是身體力行。所以我們常常說,敬重是很重要的。

所以沒有他人給我們的,我們如何能開啟這分的知識呢?所以我才會告訴大家「無量法門悉現在前」,不論哪個人,給我們的都是法,所以你們要對他起慈悲.尊重.敬愛的心,如此稱為平等心。

各位,我們學佛,如何能生出智慧,通達事理,我們的心要先清淨,清淨了我們的心,我們才能在日常生活,在「色.受.想.行」的意識能通達,事事分得清,我們才能在這四樣平等。

日常生活不論待人處事,我們才能平等。對法平等,對我們的發心,我們也要平等。對我們行道要平等,對天下萬事.萬物.人.事等等…我們都要平等。這種愛和尊重,願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