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若想要產生智慧,必定要把心調得清淨
過去的紛紛擾擾,凡夫的心就是充滿了煩惱;現在我們知道了,到底人生的真理是什麼?我們要去探求真理。
得到真理之前,必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心理;心理若是被無明遮蓋,什麼樣的道理都看不出來,無法通達。所以,我們第一就是要調理我們的心理
什麼時候我們的心可以常常恬安澹泊?我們如果可以恬安澹泊,自然就可以無為無欲。心如果沒有欲念,自然顛倒亂想就不會入我們的心無明就可以減輕了。一旦無明減輕了,我們就可以智慧開朗。這些不都是已經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清淨的本性》當中說過了嗎?
還有,智慧有三種,我們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清淨的本性》也已經說過了--
「聞」,從聲音聽來的。就像是「我聽到真理了,真的是有道理,我知道了,我又多知道一件事情。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事情要精進去做?什麼事情要趕緊防止下來?」能做的,當然就是好事情,利人,同時又修自己的行。所以這些都是聽來的教法,所以才稱為「聞慧」,意思就是「由聽得來,而產生的智慧」。
聽了之後,應該要再思考,所以我們也常常說:「思惟。」常常也聽到有人說:「你的思想偏差掉了!」思想如果偏差,當然行為就偏差了。我們應該思想要正確,思想如果正確,我們行為就正確。這就是「修」,所以才會說「有修養」。
我們如果心有修養,身行就端正,所以這三項合起來,叫做智慧。智慧要從聽、從思考、從身體力行,這樣合起來,才是真正的智慧
所以智慧從哪裡來?我們要「持戒名智慧,自修習正受,正直心繫念,熾然憂悉滅。」
意思就是說--
我們要持戒,對於什麼不該犯的,我們若是不犯,自然我們可以心安。有一句話說:「心安理得,理得心安。」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都不要去犯錯,我們自然可以心安,所以叫做「持戒明智慧」。持戒就是要讓我們的心真正的明朗,如此一來,智慧就可以產生了。
聽來的是這樣,但是更重要的是「自修習正受」。雖然我們聽到的就是這樣,但是我們自己要用功、要去思考;去思考了之後,我們要自己自修、多了解,若能身體力行,看人人都是一部的經典。
如果這樣,在人人的行為中都可以得到教育,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這叫做「自修習正受」。
我們要修,我們要思考,我們要看別人,好的要學,壞的要改--我們要接受好的,也要可以糾正自己不好的。
正直心繫念,熾然憂悉滅」。我們的心如果可以持得正,心時時都繫念在一個「戒」字的上頭。這個字,對我們修行者是如何的重要!戒可以防非止惡,所以我們的心要正直,常常繫念戒在我們的心裡,心不離開戒。
在人世間紛擾的事情很多,使人--凡夫的心會狂亂。然而我們若是有守戒,我們的直心在戒中,自然對這種的熾然煩惱、憂愁都完全滅除掉了。
一旦我們對世間這些的熾然煩惱、憂愁都滅除掉了之後,我們就能得平等智慧,其心善解脫。
各位,我們要追求的難道不是這樣嗎?人與人之間我們要擴大心胸去愛,我們要用平等的智慧來看待一切眾生。我們如果能夠這樣,我們的心就能解脫了,就不會說:「我要佔有、我要和你爭、我要跟你計較。」這些心念都沒有了。
一旦沒有了爭、沒有計較、沒有貪戀等等這些欲念,自然心就沒有什麼樣的煩惱,這就是我們修行者平時要受持的。我們若能夠這樣,這就是建立了一個解脫的因緣
修行要重視「因、緣、果、報」,修行者如果不能夠重視「因、緣、果、報」的話,如此一來我們就很容易迷失。
有的人說:「佛教是迷信,所以才常常在說因果。」其實「因、緣、果、報」這四個字,簡稱為「因緣」,其實後面還有「果報」。
就像--「因為」有什麼發生,「所以」我才有這的動作;或是「因為」在什麼時後,是什麼樣環境,「所以」我說這樣的話。我這樣的動作,你們的反應是什麼?是好的反應嗎?因為你們的反應,就會採取行動。話聽得好,大家鼓掌歡喜,這都叫做「果報」。
每天要吃三餐,因為什麼呢?因為肚子餓了,因為身體需要補給營養,所以吃了。吃了的結果,就是吃飽了,有營養了。
即使是「衣、食、住、行」,也一樣有「因、緣、果、報」!所以很多的東西,小的,在日常生活當中;大的,我們待人處事,都不離開因果,這深入我們生活中的習慣,所以才說:「受身得妙勝。」
我們若能習氣都很好,修行持戒,注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犯錯,這樣結了很好的緣,不只是今生,還有來生。來生到底能結到什麼呢?真的很不容易!
我看到一則新聞報導,真的是奇人妙事,但是若是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則是確實的。不也都常常說:「修行就是修一個習氣。」
在瑞士有一個孩子,六歲而已,他就會寫小說。這位六歲孩子所寫的小說,在瑞士已經出版了。大家很驚訝,六歲的孩子他就可以寫一本小說,真的很不簡單。
根據它的報導,就說他在三歲時,就開始學寫字。三歲開始學識字,學習辨認這個是什麼字?這樣拼拼湊湊的,從三歲就開始學認字,學寫字。到了六歲時,他就開始能將故事編出來,就完成了一本書。
想看看,這是不是天生的聰慧呢?這就是聰明,這也是智慧。這個孩子能說三個國家的話,這是不是人家所說的:「讀前世書」呢?
對啊!讀前世書。他在過去生中,可能是一個好學者,他已經很好學了,也已經吸收很多的智識,這個智識的種子已經入心了。當他捨此投彼之後,所以三慧還是很明朗,「聞、思、修」這三慧的種子、習氣的種子在八識田中,就是還很明朗,沒有被其他的煩惱所遮蓋。在他的過去生中,如此的用功、用心,所以捨彼處馬上投胎,又帶著這個習氣,很明朗的智慧來投胎。
你看,從三歲開始,你遇到這麼好的因緣,有這樣的家庭,開始提供給他,教他識字。
其實教,是不是普通的孩子都能夠接受呢?有的父母,把三歲的孩子還當成不懂事。但是這個三歲的孩子,竟然能夠生在那麼好的環境中,就給他識字的機會。他原來有這麼好的種子,他原來結了這麼好的因緣,所以捨了此處,投生到了彼處之後,所生的那個空間有那份緣可以很好來成就他。
所以有時說天資,與生俱來的資質,也就是昨天《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清淨的本性》所說的智慧--三慧,就要從聞思修開始。
 現在我們就要接著說「三達」。
「三慧明、三達朗」。已經解釋過三慧了,那什麼是「三達」?三達就是「天眼、宿命、漏盡」!
天眼就是知道未來,未來的事情在他的意識中,差不多能夠預知未來,未來的生死因果。什麼是未來?是不是來生呢?雖然來生也是未來,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天眼就是能夠知曉:「我現在應該怎麼做,我就知道未來會有什麼結果。」
天眼也是「明見人」,你非常明見,能知道未來,所以你現在這麼做,這也叫做天眼。
一般人以為「天眼通」是可以看得很遠,可以做到「你看不到,但是我看得到。」其實不是這樣而已,還可以「預知,雖然你現在無法預測,但是有智慧的人,自然他的眼光能看得很遠,這也是一個形容詞。
我們所說的「看很遠」,就是你現在做了什麼,就可以知道未來的結果,所以叫做天眼。
再來「宿命」,叫做「宿命通」。宿命就是知道過去。
剛才說的是知道未來,現在這種宿命通,就是知道過去。知道過去我做了什麼,所以現在才有這樣的結果。大家如果不知道,對於現在所遇到的,就會很不甘願,會埋怨「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逆境?」但是若是有智慧的人,就會知道那個人生的劇本都是自己寫的,可能過去我們就已經寫下了這樣的劇本,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要好好接受
宿命是在過去!所以過去種了那個因,所以現在得到這樣的果。所以才會有一句話說:「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現在都說做就對了,所以我們平常若是遇到不好的,我們要趕緊甘願接受,現在要做對的事情,對的去做就沒錯了。所以宿命,不只是知道過去有什麼因果,而是還要相信確實就是有,所以我現在要甘願接受。我的心要開闊,我們現在要顧好這念心要做對的事情。所以若是這樣,就可以「漏盡」。
「漏盡通」就是知道現在煩惱的根源是從哪裡來的?我們要趕緊斷掉這個根源。對於煩惱的根源,不好的不要再結下去了,不對的事情,我們要趕緊改過去。我們若是能夠這樣,就能夠漏盡通。
過去不是一直對大家解釋,漏就是煩惱,我們的煩惱若是都盡了,才能夠「三慧明,三達朗」!
這段經文,我們已經這樣一路一直解釋下來,所以「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已經煩惱漏盡了,自然過去的錯誤,我們能夠即時改過現在無論是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我們也應該心開意解注意現在,才能得到未來的結果,這叫做「三達朗」。達就是通的意思,所以能夠得到「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
各位,學佛我們一定要守戒,守戒就是要遵守日常生活的規矩。所以我們要自修於正受,正確的我們要接受。
對於道理,要接受、要聽,聽了之後還要思考;思考之後我們還要身體力行,自然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煩惱我們都能夠漏盡,完全去除。這都離不開在每個分分秒秒,我們都要多用心啊!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