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的這段境界,我們若可以體會;不只是體會,還在我們的心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若能如此,就是最美、最真、最妙的心境。

學佛就是要學得我們的心清淨,清淨的心是什麼境界,叫做「法身」。法身就是我們人人清淨的本性,就是我們的思想行為那分純潔、無染,這叫做「法身」。

「大士」就是菩薩。什麼樣的資格可以稱為菩薩?就是要有「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就是四大寬闊的大心,那就是大慈悲心。我們若能人人有這種大慈悲心,自然我們的心,就能回歸純潔清淨,那就是「法身大士」。

所以境界在「禪寂」,「禪」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禪宗不就常常如此說:「挑柴運水無不是禪。」我們平時的生活我們的心若能寂靜,我們自然就「常在三昧」。「三昧」就是正念;我們的正念沒有紛亂,這樣叫做「禪寂」。

因為我們的心不受外面的境界雜染,來擾亂我們的心,外面的境界雜念,不來擾亂我們的心,那就叫做「正念」。我們若能把心顧得如此,自然「恬安澹泊,無為無欲」,我們不再有什麼追求。心少欲,很知足,自然「顛倒亂想」就「不復得入」。

只要我們的心到達這樣的境界,無論外面什麼樣的紛亂,或是我們生活周圍有什麼樣的煩惱,都不會來動搖我們的心,所以這就是一種心境。

其實人人本具純潔,純真淨潔的心,本來就是如此恬安,生活沒有什麼好計較。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社會人群,現在的凡夫煩惱如此多?當然這就是都在我們的心,所以叫做「心法」。

前面也已經說過了,有多少的煩惱來驅使我們?有多少的知見,令我們紛紛擾擾?這其實離不開心。

在十六知見之後,我們就要來說「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在「根、塵、識」這三項。大家應該都聽到十八界,就能夠了解,我們有六根、六塵、六識,把這三個六加起來等於十八,所以就是十八。有這個層次,這樣一層一層,所以叫做「十八界」。

我們的心境會去延續,其實「根、塵、識」,是分作「內、中、外」。「識」在我們的「內」,我們的內心意識;「根」是在「中」間;「塵」就是在「外」面。

難道不是嗎?先看看「外面的境界」。你們看,在現在我的前面,你們的前面,在這張桌上,這是不是外面的境界,這叫做「塵」。離開我們的心,我們的根的外面,這都叫做「塵」--外面的「塵境」。

因為它擺在這個地方,假如我沒有走到這裡,它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在外面。

我若是來到這個地方,眼睛若沒有和它接觸,這個東西和我沒有關係。

我的眼根,這個根若不是在這個地方和它接觸,我的意識哪有辦法去分別--上面這裡的這盆花,有幾朵是黃的,有幾朵是白色的,還有一片綠色。

我會去分別,根只是接觸中間的緣而已。其實分別是我們的腦,腦識去分別它。過去都叫做「心識分別」,所以我們現在就比較能了解,去分別的是腦,腦神經去分別這些外面的境界。其實心和腦是連在一起,所以腦的養分,也要心的血液去輸送等等…

這都是我們的「內」,藉著「中」間的根,去看「外」面的境。所以我們大家,應該要去了解這個層次--有外面的「塵」境,和有我們的「根」去緣那個境,用我們的「識」去分別,所以構成了叫做「十八」。

塵,這個塵是「罪之所緣緣」。為什麼我們在這個人間這麼多的紛亂?眾生造了這麼多的業,就是由外面的塵,就是外面的境界,外面的物資等等…所以人會起貪心。就是因為有外面這些東西,所以會貪心。

看看國與國的相爭,若是要去佔領別人的國土,因為別人的國土藏有什麼好的東西。比如說阿拉伯的國家,很多石油,有石油的地方,沒有石油的地方,欠缺的地方就要去爭。也有這樣,所以惹出了國與國之戰。

縮小一點,就是我們在這個社會,我們的國家裡,有什麼樣的資源,有金礦,有銀、錫等等…一些商人為了這些礦山,惹出了很多的問題。

其實山河大地,和我們人有什麼關係,它是這個世間的境界。是世間、這個地球上,可以提供人類很多的功能。高山可以水土保持,大和可以調和,調和這個水分,其實也是人生的境界。

但是我們人在這種不知覺,但是很密切,不過中間會起了這種「都是我所擁有的」的執著。然而可能嗎?不可能,不可能的去爭,所以就變成了很多亂象。

我們一個人可以取得多少?才兩隻手,多少的力量要去征山,征服海洋、征服高山,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偏偏人不只是要去征服它,還要去擁有它,這就是「所緣緣」--「罪的所緣緣」。

人就是在這種境界,去造了很多的業,從貪心去使作,去使起作。

前面的十六知見中,不就是這樣,去呼群喚黨,大家來交結,互相對立互相爭取,這本來就是如此寧靜的境界,變成了是「罪的所緣緣」。很多的罪都是從這個世間的物質,這些塵境所發生起來的,所以是「罪之所緣緣」。

「根是罪之增上緣」,根是罪惡的增上緣。

我們要知道剛才說的塵,本來天、地、人,這是三和合,若能夠天、地、人都很合,若如此,我們住在這個天地之間,我們可以很恬安、無為。我們能夠無為無欲,哪有什麼呢?

所以就是因為我們有這個根,眼耳鼻舌身就起動作,他就會去想要怎麼取得,如何貪取它,這是增加了一分。在這個中間增加起來,所以形成了這種緣。

若沒有根就沒有緣,塵是塵,境界是境界,和我一點都沒有關係,就是因為有這個根,在這中間牽引,所以引出什麼呢?引出「識」。

我們的六識,六識由根去緣外面的塵,所以他緣著那些的塵境之後,所以他就去造作,這叫做「親因緣」。

我們若沒有意識,就是根和塵接觸,或是我們的意識若能清淨,也不會造作罪業。

剛才說過了,我們的心要清淨,我們法身大士,慈悲菩薩的心,外面的境界不會惹出,我們會如何貪,就沒有,就沒有什麼樣的罪;不會去延續什麼樣的罪惡,都沒有。所以「識是罪之親因緣」。

這種的「親因緣」,就是以內心這個貪念為「因」,所以去「緣」著,這些根、塵去造業。

說起來,世間本來是如此單純,若可以天、地、人三,人云「天地人三才三和合」,不知有多好!

說起來,天和我們有關係嗎?「有啊!有關係。」但是你平常會感覺到它嗎?「若沒有提到我就不會感覺到它。」天好像離我們很遠,其實哪一個地方有天呢?只是我們的視覺,只是一個大宇宙。

有時候說天清、天暗,天有雲等等…其實這些「色」是在大氣。這個宇宙間,大氣體,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的遠距,只能看到這樣而已。

「塵」到底在哪裡,可能離我們很遠,說不定天只是一個大宇宙的空間而已,是一個空,就是在這個空間中,我們去「所緣緣」或是「增上緣」。

本來就是這樣,所以去中間增加,才從我們的內心起慾念,去引出無明,或是去推動、去造作,所以招來很多的罪。所以這是「諸心心所是罪之次第緣」。

不論是塵、根、識,這是造罪的次第,就是一層一層的法,這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要有四種的緣去緣起來,除了前面的三緣之外,還有「次第緣」,把這三項會合起來,「次第緣」,四緣會合造就一切罪。

各位,你們聽起來感覺好像很複雜,其實是很簡單的。我們若知道外面的境界,和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去緣著那個境界,起心動念造作出來,這是如此簡單的造作。所以若是有貪念,如此就變成罪;我們的心若清淨,就能夠將我們的法身大士展現出來。

人人本具慈悲喜捨,在我們的心態中,我們的心境一切都是平靜的,就沒有去造作罪惡的事。所以希望大家要很用心,請大家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