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都是和空間、時間不斷循環,每天就是從早晨到晚上,從昏暗到天亮,晝夜輪轉,我們就是生存在這樣的空間。

有的人就覺得生活如此的單調,其實生活可以多采多姿。若是每天心跑得很遠,遍及在五塵,心所收回來的就是無限煩惱,這樣的人生也就是醜陋的人生,真的也就是很單調,都只是在煩惱中度過。而且不只是單調,在很單調之中,還充滿人我是非的複雜。

不如把這些煩惱去除掉,消除了這些複雜的煩惱,我們打開我們的心胸,讓它很寬大,過著很精緻而且很簡單的生活,這就是我們修行者所想要的。

不過大家聽起來,可能會覺得怎麼會有一點複雜呢?告訴你們,其實很簡單,只有一句話:「心開闊,就沒煩惱。」這就是有福的人生。

其實,十六知見,我們每天每天說一個知見,或是兩個知見,我們聽下來也覺得不離開五蘊——色、受、想、行、識都不離開。

我們眼睛一睜開,我們就和色相對,在我自己的房間裡面,或是和我同室同住的人,我們光是眼睛睜開,這個「色」就已經和我們接觸。我們接觸之後的那種感受,在於修行者的感受是很簡單,和時間配合。這個時間大家的行動很整齊,一心就是要趕緊上大殿,整理好我們的身和心。上大殿的過程當中,這些都是感受;在這個感受中,無論是時間或是空間,都隨著我們的感受中進行。有了色、受,就有想,他的「想」法就會不斷會合而進「行」中。

所以在進行中,如果你的心很虔誠,早上就有所得。法譬如水,滴水可以滋潤我們的心地,這樣就有所得了。在色、受、想、行、識當中,這個「識」就是我們的所得。聽了之後放在心裡,今天開始的生活,將法利用在今天的生活中,這就是我們大家每天、每天的生活。

但若是世俗人,就有另外世俗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早上起來,說不定從昨天晚上要睡覺之前就開始在規劃明天——「明天我有什麼樣的規劃」。到了早上起來之後,就開始匆匆忙忙,忙碌於他的生活,進行規劃。這個過程中,一樣不離開五蘊。

倒底他的規劃是有利於人群的,或是貪念在社會的工作?這就要看他的行動了。無論是規劃在有利於人群,一樣有那些感受。

「今天大家要去哪裡辦一個活動?」「今天計畫要去訪視那一位孤老無依?」無論是在山上,無論是在鄉下,或者是在都市當中,「因為這個家庭很貧困,有病人身體很髒,我們大家計畫要去作這些的事情。」這些共同的心念、共同的規劃、共同的動作,動作完成之後的感受,這就是利益人群。

當然社會各行各業有所計畫,都是有所有行動,有所感受。感受的是歡喜的,感受的是失落的,這都是在我們人間。

所以我們從第一個「我見」開始,一直一直到現在今天,已經是第十五知見。

「知」就是屬於「意根」。「知者」,我們就要常常啟發悲憫心。佛陀的弟子,一定要有四種無量,要有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我們必定要常常好好規劃我們的心、量,擴大心量就是無量。為社會人群,我們知道現在社會人群很複雜,我們要如何計畫?如何去淨化人心?計畫如何能夠人間菩薩招生?計畫人人發廣大心?計畫人人接近佛法?計畫人人接近正法的宗教?啟發他的人生方向正確,創造一個祥和的社會?這叫做慈無量。

「慈」就是期待人間社會都能夠平安祥和,這叫做「慈無量」。所以心量打開,非常精而純,這並不困難。

「悲無量」就是不忍眾生受苦難。我們可以知道天下的苦難偏多,無論是天災或者是人禍,或是長年累月的貧窮,或是孤老無依,孤兒寡母等等,無不都是人間的苦難人。我們要不忍心,我們要發揮這分的悲憫心。

所以「人苦我悲」這叫做「悲無量」。我們要擴大我們的心量,將天下的眾生視為己親,這也是很簡單的事情。天載之下、地載之上,同一個家,何必去分種族?何必去分彼此?不用!很簡單,同樣都是人。所以我們應該要有這份的悲憫,這叫做「同體大悲」。

我們看到眾生成就,得到快樂,我們就會很歡喜。因為《法華經》中佛陀說:「眾生已度、得度、當度。」《地藏經》中也是這樣說。因為在《法華經》當中有「已受記、當受記、未受記」。已受記就是已度;當受記就是當度;未受記就是未度。就像我們有已受記的慈濟人,當受記的慈濟人,尚未授證的慈濟人,芸芸眾生還很多,已受證了之後,他還可以回過頭來再接引未受證的人,這叫做人間菩薩!這叫做大慈大悲的心量。

有的人為了人群的幸福,而來入無量的法門,那就是慈濟了。做一個人間的慈濟菩薩,當然就是希望人人能祥和快樂。人人可以同樣有這種的感受、這種法,這種能為人群去付出而無所求,開闊心胸;我們如果人人都可以有這種開闊的心量,人人都是很幸福。

慈悲喜捨,能夠甘願去付出,歡喜看到人人所得到的快樂,這就是四無量心。這種慈悲喜捨四捨四無量心,就是在知見上,知道眾生這麼多苦難,知道我們的使命感。我們人人都是佛的弟子,我們要以佛心為己心,所知道的地方、苦難的地方,就有我應該要去付出的。

天地之間,不分宗教,不分種族、不分國界人種,這就是天地之間如己親。知道就像這些親人在受苦,怎麼會忍心呢?所以一定要發起悲憫心。你知道人在受苦,不肯去付出叫作慳吝,這種慳吝的心叫做煩惱。只知道「我要擁有很多,這些東西是我的,很辛苦,得來不易,所以要我給別人,哪有可能?」像這些叫做貪念煩惱。

這種貪念煩惱的人也不少,所以這叫做「知」。

「知」還要有「見」,「見」也是一樣,這種見是在第十六。

到第十六就是「見」,這種見者見就是分別心,這種分別心就很辛苦了!分別是你、是我,分別很多,無論是時間或是空間的距離,人與人的中間互相的對立等等,都是來自於這個「見」。

所以離不開五蘊,五陰,都是在色受想行識,離不開眼耳鼻舌身意,離不開色聲香味觸法,都離不開這些。這些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影隨形,每天都和我們人走到那裡,影子就跟到那裡一般。我的手擺出什麼樣的形,底下的影子就是同樣是那個形在那裡。這就是我們大家每天所接觸到的境界。

有了境界也要看我們的見解,若是見解單純,我們就能夠開闊天下宇宙萬物,真的很精,物理、生理、心理,我們都可以透徹,很精、很單純。

既然來到人間,對於物理不瞭解也是不行的。什麼叫做「物理」?那就是四大。什麼的四大?天地間的四大「成住壞空」,這些都是與物理息息相關。地球萬物都有它的道理存在,如何生?如何成?如何敗壞?如何毀滅?等等…這種「成住壞空」的道裡,我們都能夠以很開闊的心去瞭解。

在人的身體裡面,生死是大自然的法則,如何生?我們不只是知道如何生而已,我們還要知道是帶了什麼樣的業而來?這也是很精,很精密,我們很瞭解。但是同時,我們也可以很透徹「生老病死」都是大自然的法則。

為什麼人生這麼多煩惱?就是「生住異滅」都是在我們的「心理」在作怪。這些事情我們若可以很透徹,應該也是很簡單。不過我們就是無法簡單,都總是隨著五蘊,隨著塵境起分別。

所以在十六知見,每天起床都是和這些事情會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大家感覺勞勞碌碌;或者是產生了許多煩惱的事情,而起還會覺得「又是這樣喔!很無聊」。

其實一切的事情,要說簡單也可以很簡單,只要能夠把事情簡單化,而且精和純,其實一切的見解都可以很單純;什麼樣的知見都可以產生無量的功德。

但我們若是覺得很無聊,那種無聊就很複雜了。

各位「見者見」都離不開眼根,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思想的一切等等…等等…,若是起了邪見就造惡,若可以回歸正見那就是造福了。福那就是幸,幸福需要在正見當中才能夠建立,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