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知見中的第九知見,叫做「作者見」。

「作」去作善、作惡?多數的凡夫就是生妄念,所行的路,通常都是偏差的路比較多。人與人之間若是心不平衡的時後,和人結了怨或是恨,他就會去動作,去做那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這就是「作者」一定要受罪,這麼簡單的道理大家都知道。

但是有的和我們明明毫不相干,但是我們卻是會去做損害他們的事情,這到底從何而起?那就是因為有「使作者」。「使作者」這個就是十六知見中的第十。

有時我生恨、我生怨,但是我自己不會去做,我會叫別人去做。我對這個人不歡喜,我不會直接去說他不好,我會對別人說,讓別人生起對對方的憎恨。

這種唆使他人去作惡,社會也有這樣的人,他去唆使人,不論去搶、去殺等等…以為「我叫別人去作,我都沒有責任。」其實不是這樣。叫別人作,我也是一樣有事情,這是人間的法律。

其實我們出世的因果觀還是一樣。我們要如何脫離人間的苦難,我們就一定要超越這種虛妄橫計,這種彼此得失,我們要先消滅掉彼此計較的這種心,我們才不會去和人計較;或者去分別這是我愛,那個是我不愛的,才不會產生這種心態。這種心態不產生,自然我們就不會去做哪種損別人,不利自己;或是自己雖然不去做,但是叫別人去做的事情。這都是造業,這都是橫計,這都是不對的。

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一直要教育我們的心諦觀。我們要發菩薩心,菩薩心就貼近真理,所以「菩薩諦觀」。

我們要人人要將菩薩諦觀的道理,常常用在我們的「行」中。我們若是有菩薩心,無論是在色受想行識之間,我們都能夠和道理會合。不論我們看什麼色,或者是接觸什麼樣的人,我們的心中自有道理,我們的根塵就不會去攝受外面的境界,我們的根塵自然可以很平靜。這就是我們的菩薩心與道理會合,就不會受「五蘊」驅使,也不會受到「十六根塵」來驅使我們。

總而言之,我們學佛就是當面對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根塵,只要你能將道理與我們的心會合,我們的心和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會合,所以自然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很辛苦,我要想辦法幫助他,這就是「菩薩諦觀」。面對眾生的苦難,我們自然就會發心想要去就拔他。

我們人間不是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嗎?尤其是在我們慈濟這個團體中,我們可以常常看到有錯誤的人生。我們在大愛人物誌當中可以看到這一段,應該是慈濟的藏經了。

在二OO六年,我在台中,要授證的前一天,就有我們當地社區的委員,帶著他的社區培訓,隔天就要授證的。其中就有一位蔡天勝居士,長得很莊嚴,看起來也很斯文,但是在哪裡很虔誠懺悔。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吸毒,無論是吸毒或是吵架,和人打架等等都有。甚至不只是吸毒,他還販毒,所以經過屢次、屢次的被捕、審判等等…後來被判為無期徒刑。

因緣成熟時,在監獄中看到一本書——了凡四訓。這本書看過之後,他知道因果可怕,開始自己反省,知道過去所做的都是錯誤的,不只是自己錯,還害了很多的人。多少人因為他販毒,迷失人生,受盡了苦難。所以他徹底要悔改了!

這個時候又有人送他一本慈濟月刊,月刊裡面看到很多好人。怎麼有這麼多好人,在人間作了這麼多好事?不只是在台灣,還可遍及國際。他就自我反省:「我這一生到底都在做什麼呢?」自己想自己、看別人,尤其是靜思語,要瞭解很簡單,背起來要運用在生活當中也不困難。在慈濟月刊當中,每一期裡面都有靜思語。

看,後來又有人送他了一本靜思語,靜思語都是很簡單的道裡。他把這本靜思語當成是他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標準。所以他在監獄裡面就表現得很好,所以看他的表現,所以無期徒刑慢慢為他減刑,最後減到了八年,八年的日子一樣會過去。所以在這八年的期間,因為一本靜思語,讓他很精進、認真,在監獄裡面也能幫助人,所以立定了他的道心。

等到出獄了之後,他就有心願要投入慈濟。但是因為他還有自卑感,所以到了分會還是徘徊在外。後來委員楊秋霞看到他,主動去和他打招呼:「怎麼不進來呢?」他在外面就對她說:「我可以進去嗎?我做過這麼多錯誤、不對的事情。我才剛從監獄出來而已。」

我們的委員聽了他訴說過去那麼多的錯誤,所以她就說:「那不算什麼,我才剛從酒國過來,我也是一間酒家的經理,我自己帶了很多女孩子,我自己也是這麼喝。無論是賭博、喝酒…等等,反正什麼事情我都做過了。我沒比你差,你也沒有比我壞。你看,我今天也已經在慈濟裡面,我也已經是委員了。所以慈濟裡面開遍了蓮花,師父這麼說:『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只要你想改,你徹底要改,你心中的蓮花就已經浮現出來了。」所以就這樣把他帶進來。

的確,把他帶進來之後,他非常的精進,他的品性也很好,任勞任怨,什麼工作都作,無論是資源回收,或是去執行些什麼事情,都和師兄跟得很緊,非常的用心。幾年在慈濟裡面去觀察他,他盡心的付出,大家對他的瞭解,開始培訓了。培訓總是能授證,所以在這個時候來說很多故事給我聽。

甚至他也帶領了很多人,以他曾經走過這條路現身說法。有很多迷失的人,就請他去講過來人的心路歷程,所以他也度了不少在迷途中被他叫喚回來的人。

像是「洪崧元」這位年輕人,才卅幾歲而已,他的家境很好過。因為媽媽只有這個兒子而已,所以全心都期待這個兒子能夠成人。但是給他那麼好的環境,也使得在他十七歲那年,就在外面認識一些人,和這些人嬉戲之後就開始吸毒。媽媽在這個孩子的身上,花了非常多的錢,光是吸毒就花了三千多萬,其他都還不計算。甚至期待著,不然幫他娶個太太來管他。結果太太娶了,孩子也生了,但是吸毒的習慣還是無法改。

他的媽媽想盡辦法,以情、以愛來感動他,他也有時覺得:「我應該改,我老婆娶了,我孩子生了,我不能做這麼不好的模範讓孩子看。」但是就是好幾次改都改不掉。

有一回他也同意,不然你們門都鎖起來,在樓上就真的把門都鎖起來,希望毒癮若發作時,不要讓他跑到外面,看看毒癮能否戒掉。有一回就真的把他鎖起來,等到毒癮發作的時後,到處翻、到處找,一直要找可以有毒品吸食。然而門打不開,到他受不了了,就從樓上直接跳下去,跌斷了他的腿骨,所以被人送到中國醫學院。

因為腿骨斷了,所以要開刀。但是開刀之後,傷口一直都無法癒合。在醫院住了好幾個月,苦是苦到他的媽媽,不知道要如何求援?求救無門。

所以在那個社區,我們的委員看到他的媽媽這樣子也很可憐,在這幾十年的中間,每當毒癮發作的時後,看了會怕,也擔心社區內有這種吸毒的人。跟著他的媽媽也很可憐,又有太太,也有孩子。所以我們社區的委員,就利用這個機會,開始一直去看顧他,也陪伴他的媽媽。

到同時發現了這位蔡居士,同樣有這段吸毒、販毒,很多無惡不作的過去,既然他已經悔過了,而且他也發願要度這樣的人,所以將這個個案就介紹給這位蔡居士。蔡居士每天、每天都去陪伴他,去開導他,去告訴他,和他說吸毒的過程那種的苦不堪言,那種苦不堪言。兩個人都在那裡分享心路歷程,慢慢在醫院中把他戒除掉了。

但是因為腳遲遲沒有康復,慈濟人還是常常去看顧他。所以有一天,他就要求媽媽:「要不然妳去台中的慈濟分會,妳去求菩薩。跟菩薩說,如果可以讓我康復起來,我發願我要投入做志工。」媽媽很歡喜,就跟著我們的委員來到台中分會祈求。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果然讓他可以出院了。出院之後,這位洪居士真的很乖,投入做環保。不論洗廁所,或是什麼工作都做;甚至他也發願要去助念,哪個地方有需要,他就去助念。無論是環保、助念,或是社區打掃等等…的工作他都去付出。甚至這一群慈濟人這樣陪伴他,他很感動。所以他說,他發願要做一位很好的慈濟人,也要做師父的好弟子。

所以後來每一次台中分會在共修的時後,他的媽媽、妻兒都會陪伴他去,去共修、去拜《法華經》,這已經是重新做人。開始他的媽媽很歡喜,也是培訓社區志工和環保志工,已經環保志工也受贈了,所以媽媽也發願要出任委員。所以她現在就是做蔡居士的幕後委員,如此來回報蔡居士將她的兒子教導回頭。

她的兒子也自己發願,他也一樣要加入培訓。到這個時候,連他的孩子也都覺得爸爸現在很好。因為過去他若是毒癮發作的時後,他的孩子都會說:「阿嬤!叫警察叔叔把爸爸抓走。」那是以前,現在他的孩子都會說:「阿嬤,菩薩幫我們找回了好爸爸。」這是人生的轉變。看,這個家庭得救了。

所以說起來,菩薩就是要有那分道理,我們人難免會有錯誤。錯誤了若可以和道理重新再會合起來,會合之後走在道理的路上,自然我們的生活中會轉變。除了自己轉變,我們也能夠感化別人去轉變。

所以做好事,自己做,叫別人做,這也一樣有功德。我們能夠自己去做,還能夠帶領別人去做,那就是「自作、使人作」。若是離開道理,我們對人不好的時後,心念惡念一起,自己去損害他人,或是叫別人去損害別人,同樣叫人的人,或是自己作的人,都有因果,就是造惡。

所以說來說去都是在於一念之間,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心要和道理會合,我們才不會迷失,才不會錯誤。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