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陀說的十六知見,第七就是「眾數見」。

「眾」就是很多很多,要用這個數字來累積一切,其實這個「數」若是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很簡單,但是就是在這麼簡單的數字,累積了我們累生累世,甚至天下一切的環境,應該都是人人的「眾數」所累積。

什麼是眾數?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等…這些數字所累積。光是五蘊已經在十六見當中,每一項都是和五蘊有關。這個五數,已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在人事物,在善、惡等等…都不離開五蘊這個法中。

除了五蘊還有十二入。十二入,大家應該很熟,就是有眼耳鼻蛇身等等…面對外面的境界那種感觸。還有十八界,都不離開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匯集起來,其實也只有一個東西而已。然而就是在這個見當中,把它分析下去,就變成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感觸都是在計較,所以計較多、既較少、計較是我愛的、計較這我不愛,計較很多的東西…這樣統計起來就很多。不只是數字多,煩惱更多;煩惱多,造業就是無量無數。所以在這個數當中,大家就是會去計較。有時計較這個「數」,都是執著多,想要多還要更多。不知道在一、二、三、四、五、六等等…這也是一個數。只是我們都無法了解,那個數字的累積,都是從很簡單的一二三四開始。

在佛經中有這一段,佛陀就是這麼說:「我們人都是喜歡計較,而且往往都是因為計較,所以就會賠上更多的數字。」他就提起一個比喻--

有一位他被人欠錢,欠多少呢?半錢。他就覺得說:「有欠就要有還,怎麼可以不還呢?」人住在那裡?住在江的對面,就是住在對岸那邊。他就覺得,我一定要討回來,所以他就雇船。

雇船要多少錢呢?要兩個錢。用了兩個錢雇一颼船,過江去討半個錢。到了那裡,這個人已經搬走了,不知道到哪裡去了?很生氣。然而還是要回來,要回來還是要雇船,還是要花兩個錢。結果不只是討不到那半個錢,還要花掉四個錢。甚至滿心的煩惱,非常的記恨。

佛陀把這個小小的故事拿出來對他的弟子說:「都是因為小小的事情,所以動了內心的瞋怒、計較。其實浪費了這四大的功能,我們很累,其實我們可以把身體健健康康,精神歡歡喜喜,那些時間來賺錢,何必要去討錢?花了那麼多的錢,還滿心的煩惱,浪費了那麼多的時間,浪費生命!」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

我們在平常時都疏忽掉了,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日子到底可以過多久?日子也是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斷地消逝過去,這都是在數字上的執著。因為這個數字,可以累積一切,若是累積善,那就是功德;若是累積惡,那就是罪業了。這個「眾數」都不離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這個五蘊和十二入、十八界。

在這個法數中,十二入和十八界,其實將之匯集起來,就是一件事情,那就是「見解」。所以就是有很多見解在驅使我們,在日常生活非常普遍地造做煩惱,看看「十一遍使」難道不是嗎?開頭就告訴大家,「遍使」就是普遍驅使我們,這麼多的見解。所以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實在是很辛苦。

但是我們應該要知道,既然累積了,我們可以心念一轉,好事多點日子來累積,如此,這樣人生也可以活得很有意義。但若是相反地,這個人生時間愈長、日子愈多、煩惱愈大,這樣所造的這些業也就愈廣闊,這些又廣、又闊的業,就累積愈來愈多。

有一位老人家,他是民國前四年出生的,看看他的人生是幾萬個日子。在這麼多的日子經過後,我們聽這位老人家他說話,雖然有點重聽,但是他的腦筋很清楚。他開口就是說好話,他發心的心願也是很大。不只是關心生,他也關心死的人。

這位老人是位榮民,一位老榮民,在台灣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他一生中樂善好施,甚至對自己也很惜福。他不只是惜福,不像有的人雖然很惜福,也很節儉,但是什麼都捨不得用,是啊!對他自己的生活很惜福,什麼都捨不得用,但是對待別人,他很願意發心造福。所以他是一位樂善好事,惜福、造福的人瑞。

因為政府每個月都有給他敬老金,而他就靠這一份的敬老金在生活。每當敬老金領到的時候,他很克勤、克儉,很捨不得用,剩餘的錢他就儲蓄起來。存起來,儲蓄起來,若是有一點的數字,他就會去捐。他覺得這個人世間苦難的人很多,所以他應該把這個身外物拿去救濟其他苦難人。只要自己身體健康,加上政府每個月讓他的生活安定;而生活在台灣氣候很好,更難得的是有一群慈濟人在陪伴他,所以他很滿足。

一位很滿足的老人,他自然就會事事為他人設想。而且因為他在慈濟當中,所以他的消息很靈通。那一個國家有災難,他如果有一點累積下來的錢,他就會說:「去喔!快去救濟喔!」

看,像這樣的人生,雖然他離鄉背井,年輕的時候就來到台灣,在台灣住了一輩子,到現在已經是孤老無依,不過他的心很簡單,他的腦筋很辛苦,他覺得已經很滿足了。所以他不會和其他人一般,對於這個數字要去計較更多、還要更多一些,不會。而且隨著每天的日子過去,他每天都在植福。這種數字對這位老人而言,實在是很有價值的人生。

每個人都說,人生百歲是人瑞,這沒有錯!也有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這現在已經滿街都是。現在醫學,生活的品質,其實七十歲到處都是,很多。一百歲的雖然現在還不是很多,但是我們看到這位老人家,以愛心付出,這實在是很稀少的人瑞。

但是在二OO六年的時候,在印度又發現了一位一百卅七歲的人瑞,可能這位是世界最老的老人。他身體也是很健康,他現在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他如此說:「上帝遺忘我了。」因為在這一百卅七年的期間,他在英國看盡了世代牽變,他這個時候,一項最感興趣的就是期待有人能夠聽他說話。只是很期待有人陪伴他,聽他說過去的事情,他覺得他這一生活得夠久了,看到的事情也夠多了,很希望可以將他所看到的世界輪替、國家的變遷,讓更多的人知道。

因為他已經一百卅七歲了,英國已經好幾代國王一直變換,那個國家的社會形態他已經看盡了。甚至他很感慨的,他的老朋友,早就一個一個往生;甚至連同他老朋友的子女、子孫,也都看到這些老朋友的子女、子孫一個一個往生了。所以對他而言,他自己的子女、子孫也一樣,比他更早往生去了。所以他常常這樣說:「看遍了數代。連上帝都把我忘記了。」位這些老朋友、子女都已經先一不離他而去,所以他才會很感慨連上帝也忘記他了。

他說,不只是上帝遺忘他了,就算現在,大家也都慢慢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了。這種是很感慨的心,所以他只是希望有人可以來聽他說話而已。

他是否真的有那麼多歲?有一間銀行,這位老人就是每個月都要去領老人的補助金,有一位銀行的行員,在發放補助金給他的時候,就會有疑問,一百卅七歲!有可能嗎?這位年輕的行員,他好奇,他就去翻過去的資料,這樣翻起來,一本一本都是過去的資料,那都是已經塵封起來的舊資料,果然是一百卅七歲!沒有錯誤。

所以他向媒體宣告,這個老人家是真實有這樣的年齡。年紀那麼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在這一百卅七年間,到底有多少的日子呢?要計算出來不是很難算。但是經過了這些日子,這些日子在他的生命中消逝,這麼多的世事,存留在他的腦中,實在是很了不起。

老實說,那麼遠,遠在印度,不然這也是一個人生「活的寶庫」。不過他自己也說,現在很多人都遺忘他了,好像忘記他的存在,可能他的日子也過得很寂寞。

我們在台灣這位百歲的人瑞,這位林義炎老爺爺,他就幸福多了。他有一群慈濟人,常常都在他的身邊,所以他也常常說:「這些都是我的子孫,我的子孫很多呢!」看,幸福啊!

那位遠在印度的老人家,到底他是如何生活過來的?假使他在台灣不知道有多好!他的子孫會更多,不會有人遺忘他,因為在他的腦海當中,有無數無數計的寶庫存在。

所以人生就是在這個數字中計較,到底長或短,有什麼數字可以計較呢?我們在日子裡好好累積,我們就要好好在那個善的日子中,不要計較,這樣平安的度過。人若總是在數字當中計較,那就苦不堪言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眾數的計較,也是苦了我們的人生。」

應該大家都聽得懂,這個「數」就是數字。那這個數是什麼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記得--「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十二入,就是我們的六根六塵,如此透過六識去感受到,所以還有「十八界」。這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都不離開這些。

所以,各位,不要只計較這些數字,驅使我們的心去造煩惱。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