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時候,心境就是很寧靜。所以常常都這樣想,若能夠將心境保持在每天的晨語一樣,若能夠時時保持就是早課之後這個時間這樣的心境,不知道有多好?

因為我們的心都是心猿意馬,常常都抓不住,心亂闖,所以常常自我警惕,不要使心境生風雨。

假使接觸的有風,也要如同春風一般;春風吹來輕輕微微,也是令我們的心境平和,增加一分祥和的境界。若能夠如此,大地也能萬物復生。

我們的心境若有這份的春風,我們的道念就能不斷產生信根道念,這和大地也一樣。所以春風如法,法如果能夠住於我們的心地,就像大地上已經春回大地,那種萬物復甦一樣的境地。所以,要好好照顧這念心。

所以常常說:「無明就像是狂風。」也長看到大地受到風雨所摧毀,大地受損傷,這就是自然的境界,風雨不調順,自然大地就受摧毀、受損傷。比如我們人的無明,無明一起,我們的道心,或是我們的心地,就很快受無明煩惱所破壞。

修行好不容易才把心調伏下來,開始產生道念,若是一旦有一點無明浮現出來,這樣就容易把我們的信念摧毀掉。所以我們要時時照顧好我們的心。

可還記得,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纏(二)嫉纏、慳纏》當中師父對大家說了一個故事,這位善慧年輕人,到他成年時,他的父母之前都已經往生了,管家看到少主人已經成年了,趕緊把這些財產拿出來點交給他的小主人,讓他知道他過去的祖先,留下了多少財產?

一點交下來,這麼多!尤其是七代人一直流傳下來,留下來的財產。他自己的感覺是:「七代人之前,我的祖先一代、一帶流傳下來,留下這麼多財產,他們都往生了。到底他們帶了什麼去呢?一點都沒有帶!」所以他就這樣想:「將來我呢?難道這些財產又這麼留下去,什麼都沒有帶去嗎?我應該要想個辦法,讓這些財產成為我自己能用的。」

他就交代家裡的人,把這些財產變線,把它變成現金,或是把它變成糧食。他每天載著這麼多糧食、現金,看到貧困的人,他需要什麼?需要醫藥,或是需要糧食,或是現金,他一一都是隨心所欲,只要是他所需要的,他就不斷地佈施給他們。這是我們《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纏(二)嫉纏、慳纏》提起的,在佛經當中有這一段的故事。

這段故事到此為止嗎?還沒有。因為他的思想,他也是這麼覺得:「觀身不淨,我已經把所有能捨得都捨去了,而我的身體是這麼不乾淨,但是身是載道器,所以我應該要去修行。」

他瞭解這個身體,隨著時日不斷消逝,身體不斷接近年邁,所以他要趁著年輕的時候,好好去修行。走入山林中,找了一個很清淨的地方,長年累月在大自然的境界中,採集野果、野菜而生活。他很用心、很精進,在平時過日子已經訓練出,天地萬物在他的心中都不會起動念,已安靜下來了。

之後他決定要更加的精進,花了七天的時間,得到了八定、五力。

「八定」是多麼的了不起啊!他的心靈已經超越了欲界,在色界的境界中得到四定,又在無色界當中也得到了四定,這是很高的心靈境界。

五力,就是「信精進力、進的精進力、念的精進力、定的精進力,還有慧的精進力。」這「五根、五力」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在《卅七助道品》裡面,有根與力,這裡他得到了五力。

當然,根要先有,力才能生長出來。當然這在卅七助道品增長了這分信的精進力、念力,真的非常難得。學佛就是這樣,有五根、五力,再加上八定,這樣我們再多的障礙,也障礙不了。

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呢?要知道最大的障礙當中有「十纏」,這也是我們修行的障礙!

第七就是「掉舉」,這也是很纏縛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打不開,令我們的心定不下來。所以心若是定不下來,就會讓我們常常搖動——信念搖動、定力搖動、念力搖動,很多令我們的心搖動起來,我們怎麼如何能夠精進呢?所以「掉舉」就是我們修行前進最大的障礙。

不只是修行者,我們一般人也是一樣,社會人無論你是要讀書,或是要創立事業,或是就職你的職業,只要你有掉舉的心態,這樣我們的心都定不下來。我們的崗位無法守持好,這就不是一個好的工作者,也不是一個很好的事業家,也不是…等等。這都是一分掉舉。

掉舉的心就是安定不下來,心猿意馬常常在心裡亂跑,一件事情有始無終,這都叫做掉舉。

掉舉者就是心內搖動,無法安定,對自己也沒有信心,對於自己的信心經常都會起動搖,對別人的信心,也常常起懷疑、起動搖。

我們常常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對自己如果不相信,就懷疑自己的人格。我們如果對於自己不相信,你對人就有那種自卑的感覺,或是對人,我們自己就無法面對人事物,所以對自己如果沒有信心,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無法成功,因為你放不下自己,所以就會有了卑劣慢。

有了自卑,就會有卑劣的心態。我們一定要放得下,心才定得下來。所以常常在說:「縮小,縮小自己。微塵人生,我們才能有奈米良能。」若是常有一個我,對自己又沒有信心,這都是毛病!

常常都是以為:「我很大。」所以縮小不了自己,真的縮小起來,又對自己沒信心,這樣如何會有良能呢?所以掉舉,就是無法安定我們的心,無法對自己產生信心,也無法相信別人。我們在做事情,才剛開始做,就沒有信心,然後就放棄了,所以人家說:「十做九不成。」

做事業的人,為什麼十做九不成呢?這就是因為「掉舉」,沒有信心,很容易搖動的這種人。

修行也是一樣,我要聽很多的法,這也是很好的法,那也是很好的法;這我也要學,那我也要學。結果是十學九不成,學了十樣的東西,結果九種都不成。這也是掉舉。

這種掉舉的毛病,在人的心裡實在是很辛苦,令我們一個人無法很成功、很成就,就是因為掉舉。

我們每天在這裡坐下來,我們若能夠心很靜,聽法很用心,不只是用心聽,還入心感受。從一日的開頭,今天的生活我們對人事物有了感受,今天的人生一定都是很新鮮的人生,都讓我們有信心。

若能如此,才能修行很順暢。就像我們的心地很平靜,無論是看到什麼樣的境界,也當作是春風,助長我們心靈的法味,若能這樣,這就是定力!

所以有了「掉舉」,就是「搖擺不定」,所以「心念動搖,不能攝伏,於諸禪觀無由成就也!」所以修行人的心若是如此心念搖動,就無法攝受很多法,都無法攝受。很多的法,都是這邊聽了,那邊出去,我們真的要用心聽法!

你用心聽法,就是定心聽法。所以不要這邊聽了,那邊過去,這樣會很辛苦,讓我們的心紛紛擾擾,定不下來,苦不堪言!

第八就是昏沈,昏沈就是「昏鈍沈墜」!不只是躺著要睡,坐著也要睡。這種昏鈍,平時的敏睿力不夠,常常都慢半拍。

什麼事情都是人在說,說隨你說,等到人家說完,才說:「剛才師父在說什麼?」同樣也都是坐在那邊聽,結果卻是——「我那時不知道在想什麼?」就這樣一直過去了,這也叫做昏沈。

凡事不能對境馬上反應,對境時,我們的雜念心很多,很多事情想入非非;但是面對現實的事情,卻是渾渾噩噩、懵懵懂懂地過去,這也叫做昏沈。就是精神意識無法集中,很鈍。

有的人,對一個人說一次就懂了,但是對他要說十次。但是根基比較利的,比較敏睿的,對他說一樣,他能夠知道十樣。若是較鈍的,別人學一次就會的,他要用十次來學。

假使有耐心,願意「別人學一次,我學三次;三次不會,我學六次;六次不會,我學九次。」這還算不錯,還能精進。但是昏沈的人就是沒有耐心,過去就是過去了,「學不會就是學不會,我去學別的。」這就是和掉舉剛好一對,掉舉是心一直在搖動,這一種的則是心很沈,所以過去他就過去了,他不會想要再提起那分耐力,再去學、再去聽、再去瞭解。

這就是凡夫為什麼常常都是凡夫呢?就是因為常常都是懵懵懂懂,都是茫然無知。對於外面的境界,我們都茫然不知,一直墮落下去,所以不肯精進、不肯用功,如此就是沈墮苦海。

「苦海萬丈波」!我們學佛要如何能夠脫離這種紛紛擾擾?芸芸苦海中如何才能夠跳脫呢?雖然我們看到的這麼多,人我是非的感受很多,若我們的心可以收好,心寧靜下來,我們的定力、智慧產生出來,這樣我們就能夠把人我是非變成我們的教育。

心地很寧靜,一陣春風吹來,一陣風吹來,我們都把它當成是春風。反而是非在我們心裡,變成了教育,產生了力量。若能如此,我們才不會一直沈墮在茫茫、芸芸的苦海中。

所以佛經中又有這段:「心神昏闇沈迷,而於諸法無所明瞭。」心神如此的昏闇沈迷,法哪能夠明朗起來呢?沒辦法。

所以「惱亂其心,是名昏沈隨煩惱。」隨著我們日常生活度過,如果是這樣,我們絕對無法真正提起精神,無論是事業、志業、學業、修業…等等,我們無法向前前進。所以大家要好好照顧好我們這念心。

無論是八定、五力,我們要向前前進,或是我們內心要寧靜,無論是什麼樣的是非,我們都要將之當成為春風,在我們的心地成長法味,這樣我們就是在修行。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