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這麼想,人生心態要好好改變,實在很困難。

看看佛陀來人間說法,無不是為了將眾生的煩惱去除,把顛倒的心扶正過來。說來很容易--「把煩惱去除,把顛倒扶正」,這麼簡單,佛陀卻是四十九年循循善誘。

到底多少眾生能理解佛的心,能接受佛陀的教法?能自己自我改變,到底有多少?

光是在經文中,我們所看到的佛陀還是苦口婆心,重重複複不斷,聽起來那麼簡單,但是要改過來是那麼困難。

所以佛陀的教育,就是要把我們的心淨化。偏偏淨化的教育,這股清流洗滌出去,很快習氣就又進來了,這實在是很無奈!

我們前面才說過「九結」,現在接下來還有「十纏」。

結是煩惱、纏也是煩惱、縛也是煩惱,這些煩惱都是從無明而起,所以無明就是凡夫的別名。因為凡夫起無明,因為無明,所以才落入凡夫。

我們現在來看看「十纏」--

其實苦是因為受縛,我們如果能把縛綑解開,這樣就能得到快樂了;我們就是解不開,才不能得到快樂。這個縛住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十種法。

所以縛住我們,到底有哪十種?下面就說了,第一是「慚」。

我們如果做了什麼事,佛教徒很容易就會說:「慚愧,慚愧!」什麼事做錯了,我們掛在口中的就是:「慚愧,慚愧!」是的,慚愧這兩個字,我們知道做錯事,所以就順口說出:「慚愧、慚愧。」然而,是慚於口還是慚於心?

我們知道慚是什麼意思嗎?「慚」即是「慚天」。就是我們人,在「屏處作諸過惡」,「屏處」就是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我們就去造作一些過失、錯誤,很多過失錯誤,是沒有人看到時,我們就這樣做。

所以君子要慎其獨,要謹慎於自己單獨時,不要以為這沒有人看到,想說:「我們做一下,反正人家又不知道。」這樣就不對,這叫做無慚人!

即使我們單獨一人時,也要當作牆壁周圍都有眼睛在看我們,在我們身邊的每個地方,都有人用手指比著你,對你說:「不對、不對!」一般。

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否則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我們會時時犯錯。所以我們「不知慚天」「以自悔過」,因為你以為都沒有人看到,所以我們無法慚天自悔過。

什麼是「慚天」?就是我們的良知,人家說:「要拿出天良。」是的!天良就是我們自己的良知,所以我們掩蔽了自己的良知,以為人家沒聽到,我們就能去對人搬弄是非;以為人家沒看到,就能去偷做,這叫做不知慚的人。

所以「不知慚天,以自悔過。」你不肯承認過錯,因為你以為人家沒聽到,所以你不肯承認自己的過錯,這樣就「惱亂其心」--惱亂了心。惱亂了什麼人的心?別人的心、自己的心。其實違背良知的事,自己的心也會苛責。

我們常常都說:「人生最大的懲罰就是後悔。」後悔了他還不肯認錯,自己心裡也很怕,萬一不誠實的事被人揭發出來、被人提出來,要怎麼辦?也會擔心。

所以慚的意思就是「慚取」。我們自己要有廉恥的心,若是沒廉恥的人,說人家很多壞話,做了很多事,雖然人家沒看到,但是我們的心沒廉恥,不怕、不怕我們的人格會被人降低。若逞強說:「這種知道就知道了,又怎樣?」這叫做沒廉恥的人,做錯了事還不怕人知道,這種更嚴重,

所以修行者,我們的心若是沒有慚恥的心,恥就是廉恥,我們自己的心如果不是很清淨,「自必肆情綜欲,戒行有虧」,所以我們應該要很注意,若有這分無慚的心,很容易令修行者的心,就容易肆情。就是為所欲為,就是放縱我們的心欲、我們的行為、我們的戒行,就一定有所欠缺,如此「不可為人師」,也無法教別人規矩。

所以這就是慚,慚就是慚天,就是要自己反省我們自己的良知;我們若不能反省自己,就是沒有廉恥的人。

總之一句話,所以大家不要以為沒有人看到就好,有人看到時,若是逞強說:「怎麼樣,我就是這樣!」這實在會敗壞我們的道與德。人生也是這樣,所以有失人格。所以慚的意思就是這樣。

所以大家隨口就說:「慚愧啊!慚愧啊!」其實這個慚字,有這麼深的道理,我們要常常警惕自己。

第二叫做「無愧」,前面是無慚,就是不能自己反省自己,在人背後做很多壞事;現在就是「無愧」。

剛才是在人背後做,不能自己提醒自己的心,也自己違背自己的良知。現在的無愧則是在人面前,人家眼睜睜在看,他還是一樣做,不怕人,這更嚴重!

剛才的慚,還有承認錯誤的時候,但是現在的愧就是無愧,他在別人面前也敢做。所以所做的事,不論是明的暗的,所做的都是不善的,就是不能悔改的人,這樣就會「惱亂其心」。大家指責他:「你不對,你不對。」但是他會回應:「怎麼樣?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

不過很多人都說他不對,你說他的心很自在,那也很難。老實說,自己的心也亂了,再來別人都看到了,和你在一起的人都有煩惱。明明就是你沒理的事,明明是你做錯的事,要大家在一起,這實在很痛苦,和他在一起的人也很痛苦。所以做一個人家不喜歡的人,這就是不自愛的人,像這樣的人叫做「無愧隨煩惱」,就是煩惱隨著他的人生不間斷。

所以這兩項叫做無慚愧人,慚和愧拆成了兩個:一個就是違背良知;一個是在人前都是做錯事。所以這種無慚愧的人,他犯罪就愈來愈多!

人生是苦,佛陀對人的教育就是希望人人歸心如初,初就是什麼呢?「本性」。「人之初性本善」,要把人的心回歸這念善心。但是難,每天都在醫院裡,看到一些老人,問他:「你有沒有孩子,阿公:有啊!孩子有沒有來看你?」「沒有!」所以阿公很鬱悶。

人云:「百善孝為先。」但是你說他什麼事做對做錯,說不定有人看到,說不定沒人看到,有一樣很明顯,人家都看得到,那就是不孝。

所以佛陀在世時,有一天走在路上時,看到一位老人老邁龍鍾、駝著背,拿著一隻拐杖寸步難行,要走出去,實在看到他舉步艱難,捧著一個碗,到處向人乞討。佛陀看到時,就趕緊去問他:「這位老人家,你年紀這麼大了,怎麼不在家裡呢?你是不是沒有兒子?」「有啊!我有兒子。」「既然有兒子,你怎麼還要自己出來乞討呢?你走路這麼不方便,你年紀這麼大了。」他就說:「有,我有兒子,我有家園屋宅,我都有,但是我的兒子不孝,娶了媳婦之後,就把老人趕出來了。」

佛陀聽了之後,覺得很可憐,所以他就對這位老人說:「來,我教你,你如果能日日誦這段經文,無論你在哪裡乞討,你都這樣唸。」怎麼唸呢?他就說:「你記住了,聽好,背熟了,那就是『生子心歡喜,為子聚財物;復為聘娶妻,而自捨出家。」這個「出家」就是被人趕出去,被兒子「捨」出去,所以要離開家庭。「邊鄙田舍兒,違負於其父」,意思是說:「我今天會這樣,就是因為我一輩子很用心經營家庭,家園房舍都有,我幫兒子娶妻了,娶媳婦的時候我很高興,又給他很多的財物,但是我到現在老了,兒子已經不要我了,很狠心的把我趕出家門。我的兒子是在邊鄙田園舍,我給了他很多田園,他卻逆負於其父,忤逆他的父親,把我趕了出來。」

「人形羅剎心,棄捨於尊老」--人的形,其實是羅剎身。他棄捨於尊老,年紀這麼大,最尊貴的父親,他這樣把他趕出去。

「子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兒子還年輕,但是父親已經很老了,父親還要去外面,一家一家向人乞討。

我現在「曲仗為最勝」--我現在這隻拐杖最好,「非子離恩愛」--這支拐杖不會像我的兒子,遠離我的恩愛。「為我防惡牛,危險地得安」--這支拐杖能替我預防惡牛,我用這支拐杖趕,無論是狗或是牛我都能趕,而且危險的地方我能平安,只要有這支拐杖。「能卻惡暴狗,扶我暗處行」--能扶持我在暗處行走。

這位老人去乞討時,就是這麼說。後來全村的人傳出去,兒子聽到了,自己反省慚愧,做了這種眛良知的事,所以趕緊去把父親找回來。回家後,趕緊讓他洗澡換衣服等等…趕緊以孝的行動,來彌補父親這段時間。

所以說起來同樣一個人,兒子被父親從小養大,一直到娶妻時,忽然眛了良知、不孝,但是被大家看到之後,大家這樣的傳言,所以有慚愧心,他還能改過來,把父親接回去盡孝。人生錯了就要改,錯了不肯改,永遠都是昧於良知。

人生最大的懲罰就是後悔,在自己的內心惱亂自己,惱亂他人,何苦來哉!所以佛陀要我們好好把纏結,一個結一個結趕緊解開,不怕錯,怕不肯改過,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