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春天、人間、大自然,就是草木木清脆、很茂盛,這是很好的境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好像春天一般樂在心中。我們的心如果時時快樂,自然就像大地春天一樣。快樂,也就是心開闊,心若不開闊,綁住了,那裡能快樂呢?所以中國話叫做「開心啊!開心!」意思就是心要放得開闊,放得開闊就能夠快樂。

若是不能夠快樂,當然就是心有東西綁住了,我們的心綁住了,那叫做煩惱。我們若是問別人說:「怎麼了?怎麼不快樂?」有的人就會說:「不知道,我的心好像被什麼綁住了。」綁住就是悶,悶住了。一定有原因,什麼事情讓他心不開?什麼事情纏住他的心?當然這就很複雜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照顧好我們這念心,希望我們的心可以平平順順,非常的調和,心如春天。若能春臨心地,自然就心開了;開心了,無論看到什麼東西都是法喜。用我們的智慧去看萬物,萬物都有他的道理在;看出了萬物的道理,我們就從內心起歡喜,這叫做開心。

不過凡夫總是被縛住,被煩惱綁住,所以不開心,無明就起了。所以在經文當中有這一段文字:「引取之心名為貪」。

貪就是有了外面的境界而引起,引起什麼呢?取著,這叫做貪。眾生就是在這五塵,被我們所看到的「可意」--就是心很歡喜,所以在這五塵當中心起了貪著。也就是因為對於事事都起歡喜,所以就會去貪,貪什麼?五塵。五塵就是色和聲香味觸,所以就是貪在這五塵上。

對於色,所看得到的東西都稱為色,尤其是人,人與人之間,色字頭上一把刀,對東西的貪著就很多了。所以對於所有一切周邊的東西,只要是我歡喜的,我就要佔有它,要得到我所歡喜的。只要是你所歡喜的,你都不希望被別人佔有,所以就會起了對立。大從國家,就會互相戰爭、鬥爭;中的是社會;小的就是在人與人之間,為了要佔有,就會排斥別人。

這實在是很可怕的心,我們的凡夫心,常常都在起波動,浮動不休,所以「貪染生著」,就是在五塵當中去貪染、去生著,自然就會「起諸惑業」。

惑就是對於自己在做什麼,自己都是不知道的。所以惑、無明,就是因為一念貪染,所以很多迷惑都生起了,這就叫做「業」。

只要你一個差錯,這樣一直纏下去,那就不得解脫了,會很辛苦。人生只是一念的差錯,一旦心對五塵起了歡喜心,一直糾纏下去,真的會很迷惑,接著就會環環相繫,很複雜的一直糾纏下去,無法解脫,這樣稱作「貪縛」,也就是被貪所綁住了。這種都是因為貪而起意。

如同眼睛看外面的境界,然後我們的心開始起心動念,就這樣開始造業了。這就是凡夫的境界!

凡夫就是還是在迷的地方,但是佛也是從凡夫修的,所以在成佛之前,還是如同凡夫一般,也是一樣有犯迷的時候。所以佛陀一直將他的人生當中所有的煩惱,總是是有九惱,這樣為我們示範,讓我們知道,就是即使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也是有這樣。在生生世世當中,那一世犯了迷惑造業,在哪一世讓這個業一直牽引下來,讓我們受報。所以我們要知道因果觀,因果的觀念,我們應該要知道。

所以到了這一段經文,就是佛陀九惱當中的第八個煩惱。佛陀有的這個煩惱就是--「調達推山石去傷害佛陀」。這個故事,佛陀說,往昔於羅閱祇城,有長者名為須檀,他的家庭非常的富有,很有錢。這位長者很富有,他有兩位太太,正房的太太所生的兒子,名叫須摩提;第二個太太所生的孩子,名維修耶舍摩提,這兩位兄弟。

這位長者,慢慢年老了,雖然很富有,很有錢,但是歲月不留人。然後到年老了,在命垂危的時候,他就把兒子叫到他的面前說:「我把這麼多的財產留給你們,你是大兒子,應該懂得疼惜你的弟弟,將來兄弟要分家,你要用公平的心,把產業分開。」就這樣往生了。

但是,確實產業很大,分一半的數量很大,雖然兩個兄弟的感情很好,然而這個大兒子須摩提,他還是覺得要分出去很不願意。所以有一天,他就把他的弟弟帶到外面要遊山玩水,大哥還牽著弟弟的手,看起來是感情很好的兄弟,手牽著手往山上去,到了山上在很高的山崖的地方,趁著他的弟弟不注意,就把他弟弟推下山崖。同時也隨手把石頭推下去,當然弟弟就這樣被推落山下,同時石頭壓下去,當然就往生了。

也是因為有這個業,所以生生世世,提婆達多都不願意放過釋迦佛,一直糾纏報應,每一回都有這種的業因果報。

耆闍堀山有高有低,佛陀有一天在那裡經過,在行走的時候,忽然間,提婆達多就居高臨下,同樣推了一顆石頭,要往佛的頭上壓下去。本來是對準了要壓下去,但是那時有山神,就趕緊把石頭撥開。但是石頭滾下來的時候,雖然山神的力量將石頭撥開了,然而石頭的石皮也碎掉了,所以這個碎石皮,還是射中佛陀的腳,也讓佛陀流血了。幸好有山神在那裡,要不然這顆石頭滾下來,就頭破命終了。幸虧佛有護法山神,所以能夠讓他一命平安。

佛陀把話說到這裡,佛陀就說:「舍利弗,你知道嘛?當初那位須檀長者,就是我這一世的父親白淨飯王,那位須摩提長者的大兒子,就是現在的我釋迦牟尼;那位修耶舍摩提,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那就是因為有這個因緣,在過去生中,無數劫之前,我將他從山崖上推下去,同時以手推石。」

所以佛陀就說:「現在我雖然圓滿修行,已經是圓覺了,但是現在這個業還在,這是餘報啊!」

所以說起來,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得對自己的身心都要很小心。佛陀在《法集經》中有這麼一句話說:「世間之法多諸過失」世間有很多很多的過失,你看,就算是佛陀在過去的人生當中,凡是生在人間,就有很多的誘惑,使我們的心起伏不平靜;一旦起伏不定,不平靜,就容易造業了。

要等到什麼時候呢?那就是「涅槃寂靜無量功德」,也就是要達到涅槃寂靜,我們的心地要很寂靜。涅槃就是寂光的意思,也就是心地很平靜,累積了很多功德。

如來在這個世間,如來已經涅槃寂靜了,所以世間涅槃他是用平等心,不是逃避到一邊,不和外面的境界接觸就叫做涅槃,不是這樣。

佛陀說:「世間涅槃得平等心。」得平等心!下面這句也很重要:「不住世間不住涅槃,而不棄捨利益一切眾生。」他不是說:「我已經入涅槃了,我在如此寂靜的境界當中,外面沒有人來吵我,這樣就做涅槃。」或是說:「我在修行,所以我要離開世間,或是我住在世間,我要有很多的名利。」不是,他就是不住世間,也不著涅槃,他的心就是無所著,無所著在什麼地方,佛陀的心就是一念:「不棄捨眾生。」他能不棄捨,不會不去利益眾生,這樣就是寂靜的境界,這就是涅槃,這就稱為圓覺。這樣簡單,不住著,不住不著的圓覺。

所以希望我們大家能夠日日用簡單的心,用好念,簡單的念頭;如同用很簡單的一筆,就可以畫出圓圈圈,這不就是很圓、很滿嘛?

再來,心地不要有一點的起伏,心地當中的震波若是一起,就真的亂七八糟了,亂成一團,這叫做無明惑亂。

各位,真的要時時多用心,修行無別法,只是要用很純粹、清淨的這念心。所以大家還是要多用心喔!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