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修行,佛陀很殷切教育我們,教育我們這念心要顧好,心若顧不好,我們的口就說出不好的話了,所以說造口業。

我們很容易造口業,因為這是我們的習氣、我們的習慣,就是心沒顧好,這個習慣就衝出心門了。所以我們要常常把心門關好,才不會一天到晚,不對的話一直衝出去,口業就造成了。

心門如果沒關好,我們的舉止動作,一切舉足動步,就會造業;會造業也都是出自於我們的心、腦所指揮,這也都是一個習慣和一念心,所以心和腦,我們要時時照顧好。

所以最近我們一直在說──「九惱」,連佛陀也有這就九種煩惱。我們這幾天就是從佛陀自己碰到什麼困境,他就會引述過去生中,還有留下來的餘業未盡,過去生中都是身口意,不注意時做出來的,所以這分業累積,連連環環相扣。

佛都已經成佛了,他的餘業都尚未盡,還是在這人間成佛了,要出家之前就碰到煩惱;出家修行中,還是一樣有煩惱、有困難;還有修行已經成佛了,還是一樣有煩惱,無中生有的煩惱,或是無意中的橫禍。

佛陀都一再警惕我們,用他自己自身過去的言行造作,那些錯誤累積下來,還有尚未消除的,連佛都還有,何況我們凡夫呢?所以我們如果遇到什麼事,看開、放下,不要計較,甘願接受,這樣就沒事了,事情過了之後,就叫做消業。

你如果不肯看開、不肯放下、不甘願接受,這個業又一直糾纏下去;若是願意接受,那就消了,就消掉了。

人家說:「該還的就是要還。」,不甘願還就很困難了,還是這個債一直累積下去。我們也常聽到:「我到底欠你多少債?怎麼一直討不完!」。沒錯,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所造的業的互相纏縛。

所以佛陀在九惱中,第七就有「旃荼女謗」。

佛陀就說,他說往昔,就是過去過去無數劫之前,有一尊佛出世,名為「盡勝如來」。這位佛出生時,還是一樣有僧團,在他的僧團中有兩位比丘。這兩位比丘,一位名叫「無勝」,這位無勝比丘他很有修行,所有的煩惱、漏都斷盡了。

這個「漏」字就是剛才所說的,就是「煩惱」。怎麼樣叫做漏呢?漏就是好的教育、智慧,我們都常常因為煩惱,所以都漏掉了,好的留不住、壞的累積者。所以說來,我們的根本煩惱若還在,沒有斷、沒有除,如此這個煩惱還是永遠存在,就是「業」。那是因為教育我們聽,聽了以後去思考,思考後我們沒有實際實行。

所以聞法我們要「聞思修」,聽法聽了後用心去研究,這個法裡面的道理是什麼?現在的佛學者,很多人都會去考究,但是他有沒有修行,也沒有修,即使唸經唸很多,佛法懂得很多,但是他沒有身體力行,有聞、有思,但是缺了修。所以我們如果不去修,遇到什麼煩惱來了,還是環環相扣、冤冤相報,真的無法斷除。

所以要修行,就是要斷漏,要斷除煩惱。不只是髒的、污染的、錯誤的,這些煩惱我們要去除,我們還要常常接受好的法,才能預防這些清好了,不要新的又來。若能如此,才能保持清靜。

這位無勝比丘,他已經斷漏垢,所以因為煩惱都斷了,所以因為他這麼有修行,就能得供養無乏。像這樣,他少欲知足,所以他沒有覺得有不足的地方,他覺得他很滿足,所受到的供養,他覺得很滿足了。

另外一位名叫常歡,這位常歡比丘,他則是結使未除,他還有很多煩惱的結存在,所以他還不能除掉。

就像剛才說的,同樣在這尊佛的座下修行,一位是心已經都很乾淨了,因為無勝比丘的修行莊嚴相,他那麼有修行,很自然任何一個佛教徒,看了都會起歡喜心,何況在供養時,當然就有這分禮敬的形態。

但是另外一位聽了法,有思考,但是無法身體力行,用來去除他內心人事物的煩惱。因為他無法去除人事物中的煩惱,所以叫做「結使未除」。還有很多結在心理,所以供養微薄——無論人家如何供養,其實是一樣的供養,他卻覺得不夠,他還是覺得太薄太少了。其實僧團中的供養都是平等的,不過這位常歡比丘,一直有所嫉妒。

佛的僧團來到波羅奈城的時候,之間有一位護法,她是大愛長者婦,家境很好,生活很過得去,很信仰佛法,她就是很愛供養佛僧,她的名字叫做善幻。這之間,那位常歡比丘,看到這位善幻她在供養,嫉妒她的供養對無勝比丘特別好。但是這位常歡比丘,他一直很嫉妒,所以他就起了一分不淨念,他就毀謗了。他就說:「善幻在供養沒有按照道法。」意思就是說她沒有平等心,所以和這位無勝應該有染,所以傳這樣的話,這樣毀謗她,她的尊重恭敬,他解釋成偏愛的心態。

所以這就是那時候,在無數劫之前有這樣一尊佛,這樣的僧團,在這樣的人間,之間有這兩位很特別,一位很有修行,一位是習氣未除的修行者。所以受人供養時,其中這位常歡起了嫉妒,嫉妒心一起,說的話就完全偏差了,無中生有,變成毀謗別人,傳出那些是非。

這就是在過去。所以佛陀說:「大家知道嗎?所說的這段故事,雖然是離現在那麼遙遠的時代,但是你們要知道,當時那位常歡就是現在的我;那位善幻供養者,就是現在這位旃荼女。」這位旃荼女,她就是在現在這時候,佛,成佛之後,她就來毀謗。所以佛陀他就說:「過去我就是毀謗過人,毀謗過無勝和這位長者婦有染,所以我現在所得的果報,這是一個殘報——殘報就是還沒有受完的餘帳。到現在我還是一樣,得報就要受,所以這是一種苦報。遇到這位女子,常常來困擾僧團,到處都去散播是非。雖然我現在成佛了,還是一樣有這樣的。」

所以他說現在這位旃荼女,如何來困擾僧團呢?他就說:「我現在每回在講經時,有外道教的人來聽法、或是為我的比丘講話、或是為王臣說法時,常常都被這位多舌童女,現在這位童女名叫旃荼,常常都來僧團吵鬧。一下子就說,哪個出家人對她如何;一下子又說,常常都用這種是非,莫須有的是非,來誣賴僧團不清淨。」

這就是佛陀在這一生的困擾。

看看佛陀的僧團,佛在世,難免僧團中也有六群比丘,有的這麼多人的僧團裡,有的人真的行為不檢點,常常惹來佛陀很多的困擾。同時又有這位女孩,常常都要找麻煩來擾亂,這就是佛陀的煩惱之一,在九惱中之一。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人事物中,我們的內心一定要持善,善法一定要持。

佛陀不是這麼說嗎:「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善即使只是一點點,我們一定要趕快看到就趕緊做,這是表示我們內心的善良。你看到好事卻不肯去做,看到人受苦難你不肯去扶他、不肯去幫助他,光是說我有愛心,有啊!我只是沒有參與這件事而已,這樣對嗎?所以我們應該要持善。

但是我們做了之後,我們無所求,慈濟人不都是這樣嗎,付出無所求,不只無所求,還說感恩。你看,無所求是我們的本分,我們修行者的本分;說感恩,這就是再結一分好緣。善做了,好的緣也結了,所以心無罣礙,很清淨,這叫做「持善清淨法」。而且還能夠「為持自滿足」——我們能參與就很滿足了,好的事我們參與到了,就很滿足,無論什麼事,我們都要用滿足的心。

你看那位無勝得到供養,得到人尊重;你看那位常歡,他就是心不滿足,自己不持善法,心還不滿足,你看,所以他就會造這種口業,心就會起煩惱。因為心中有煩惱,才會造這樣的口業。

所以我們應該修行,要「自利利他,無有二相」,不分你和我,人相、我相,我們都無有二相,我們應該要有同事行,能這樣,我們才能協力起來,協力起來才能救心救世。

各位,學佛一念心,我們的心被佛救,我們還能去救別人的心。但是我們的起心動念,煩惱應該要去除;沒去除煩惱,還是習慣會做出來,雖然修行了,還是一樣會起心動念,同樣會散播是非。

各位,學佛就是學習如何把習氣修正過來,如何把我們的心顧好。煩惱的心門要關緊一點,這樣才不會不小心,就做了遺憾的事。這還是起自於一念心,請大家還是要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