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在於修一念心,這念心要守於一念「誠」。所以說:「誠者自成,而道自導也。」

這念誠,就是從人人都有著這分十分清淨無染的這念心,人與人的中間就是靠誠意、虔誠,這念至心無私的這個誠字。

常常也對大家說:「誠正信實」,這是人人內心所應該要受持的。所以,這個「誠」字是人人本具的,和天真本性同一體。所以我們若能常常問心,問自己的內心:「我對人有誠意嗎?我在禮佛有誠意嗎?我祈禱有誠意嗎?」

你看當我們常常在誦《爐香讚》內容就是「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只要我們的誠真的殷切在我們的內心,自然諸佛菩薩就是不斷地現前。這個誠字很重要。

「道自導也」,我們學佛取一個虔誠的心,向道前進不偏移,這也是最近常和大家說的。道一定不能脫離方寸,這個寸自在於道是很重要,我們若能行到有分寸,守著這個分寸,自然這條道路我們就能自導向前走,不會偏差。

所以這個「誠」就是「誠己於內」,這個誠自就是在於自己的內心。也就是「誠己於內,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就是將這個誠,已經變成了自己很自然的東西,所以不必很勉強,自然就很正確。不論是起心動念,舉手動足等等,只要你的心一起,就是一個「誠」,不必很勉強的想「我要很誠意,我必須要很誠意」,而能夠已經變成很自然了,誠和我們的行動一體了。所以不勉而中,本來就是一體了;也能「不思而得」,就是也不需要說:「來,我們大家虔誠。」本來大家就很虔誠,何必別人來勉強呢?

有的人會說:「我要來去修行,七天去打佛七。」七天去打佛七要做什麼呢?「要讓我的心能夠專一點。」然而其實我們的心本來就要常常專心了,專在於那裡呢?就在於一念誠。

所以我們應該要誠己於內,自己常常都很虔誠,這樣就不必勉強;他自然無論在於待人接物、開口動舌都是一樣一個誠。所以就是中於誠字,不必再怎麼思考,這麼簡單,誠就是和我們合為一體。

所以說:「誠物於外,則不言而應,不力而成。」

我們對於外境,也同樣一樣以誠,不論東西、對物或是對人或是處事,一切、一切都是一個誠。我們的人格建立了,不必說很多,自然一呼百應。因為大家了解,我們是真誠的,所以要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呼籲大家都會響應,這是對外。

不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只要有一念誠,都能夠「不力而成」,不需要說很多話,大家都會來響應;不用出很多立,自然事成。這就是一念虔誠的心,對人要虔誠、做事情要虔誠,等等…所以「其內者,證法之身;其外者,大悲之力。」可見得這個「誠」字是多麼重要。

對我們自己,我們若是時時用誠,這就是「證法」。我們修行不就是為了要「證果」嗎?如果我們想要證果,就是要先完成這個法;我們如果什麼法都不知道,不照軌道走,這樣怎麼能夠證果?所以才會說:「修行」然後「證果」。

對於這個「法」我們就是要投入人群,這條菩薩的道路,心靈的風光,用最虔誠的心,以法去度,這樣叫做「法之身」。

對外就是因為「大悲之力」,修行不能脫離芸芸苦難眾生。有了苦難眾生,我們才能起大悲心,有這分力量。

同樣是六行這個名詞,還有「佛之六行」與「外道之六行」這兩類不同的六行。

「佛之六行」,第一、十信行;第二、十住行;第三、十行行;第四、十回向行;第五、十地行;第六、等覺行。

諸位,聽到這些行,我們應該很熟悉了吧!我們從這麼長的時間以來,和大家分享佛的六行,由十信一直到等覺。

外道同樣也有六行。第一、自餓外道;第二、投淵外道;第三、赴火外道;第四、自坐外道;第五、寂默外道;第六、牛狗外道。

我們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外道的修行者,在佛世的時候就有這麼多種外道的修行方式。

在外道教就是有的以為:「人就是在過去生中有做錯事情,現在我來修行,就要修苦行,才能積後世的福。」所以他就是自餓、斷食,什麼都不吃,這叫做自餓外道。斷除一切煙火之食,只是喝水的這種外道。

第二種的外道修行者,就是「投淵外道」,他就是常常都泡在水裡面,這樣的修行。

第三是「赴火外行」,就是常常被火烘燒,不論天氣冷熱,他要克服這些外在的環境。

第四是「自坐外行」,就是以為這樣坐就能得道,所以他完全修靜坐。

第五種是「寂默外道」,他就是完全的禁語,一生都不說話,就是禁語。

第六種,他看牛和狗如何生活,他就是跟著牛和狗一般的生活。

這些外道六行的修行者,就是生活都偏離了人群,偏離了人正常的生活,他取得最大的苦行,以為這叫做修行,這就是外道他們修行的方法。

但是我們修行六度行,佛教的六行,則是修「如何收攝我們的心、如何在芸芸人群中去付出、自利利他,兼利他人。」這就是修行大乘。

大乘要如何修呢?這裡再為大家補充,大乘修行者所應該要受持的,那就是:

「受持第一」,我們不能放鬆。有的人說:「大乘修行者什麼都不罣礙,只要心沒有被污染,做什麼都沒有關係。」這樣說就錯了,大乘的行者,內誠,內心要誠;外行,外面要行。誠於內,才能行於外。

所以不可能說有那個大乘修行者,就是對身體的行為無罣礙,不執著,放肆而為,都不能夠這樣。以前有人說:「我是修大乘行者,我抽煙就是香雲蓋,我喝酒就是般若湯。」這是對或不對呢?這真的是太過離譜了!

大乘的修行者,他要入群度眾,要以身作則。所以還是要受持,我們的內心很誠懇,我們要留意該如何對待人,如何建立我們的人格。

所以,孔子也說:「做人有信,就是人格;一個人話說了之後,若是無法照著我們所說的話去做,那就失去了人格。」孔子都這麼說了,人格若是要能夠成立,就要由建立起守誠、守實,這就是人格的成就。何況說我們想要成佛,當然我們更要「誠於內」,我們也要「行於外」。所以「受持第一」,就是我們身體的行動,舉手投足,語默動靜,這些都要很注意。

我常說要:「多用心。」用這念虔誠的心,自然對一切都很虔誠,這也是我們的受持。

所以「清淨律儀」。我們到底要受持什麼呢?就是要清淨我們的身與心,我們的身心要清淨,我們待人接物要有規律、要有禮儀,所以受持第一,就是我們要修行的人,要修得清淨律儀,就是修行者的第一步驟。

再來「微妙善法,具足第一。」我們光是說六行,六行是什麼?我們要很透徹的去了解,第一行就是十信行,一一名相非常細膩,所以我們要對微妙的法,十分微細我們都要了解。雖然一切都在生活中,不離開一念誠和真。

在六行當中都不離開真如,其實真如就是至誠;我們如果能夠對人人都用至誠的心,那就是運用真如無污染的方法。所以這就是「微妙善法,具足一切」。若能以最微妙的善法,就是真如,真的很微細,完全清淨無污染,那分至誠的心,這就是微妙善法,它就能夠具足一切法。

所以接著就能夠「堅固懺悔,深見深畏。」我們人要常常起這念堅固的道心,常常抱著這念堅固的道心在人群當中,我們要常常抱持慚愧的心,「慚己愧他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好的,我們要趕緊學,不足的,我們要趕緊修改。這叫做慚愧心。

因為我們現在還在學道中,修行者就是要有慚愧心。若是抱持著:「怎麼樣,錯了是我的事情。」的憍慢心態,這樣,人家告訴我們,我們都不反省,那是無慚愧人;不受教,那也是無慚愧人。

所以我們一定要堅固道心,常常抱持著慚愧心!

甚至我們還要「深見深畏」,我們的見解不能夠很膚淺。我們要知道,凡事都只是起於一點小錯,所以會變成很大的錯誤。常常說:「開口動舌,舉步投足,無不是夜,無不是罪。」一句話隨便一說,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可知道一句話輕易說出去,去傷害到別人,這種因果可畏,我們應該要很深思。

所以我們不要說:「這件事不要緊,錯就錯了,過去就算了。」我們不要這樣!對自己真的要好好常常反省,常常要知道警惕自己,深畏因果。

種什麼因就會有什麼果,雖然你沒有那個心,但是這個因已經種在別人心裡,因緣會合,這個「因」會再成就「果」出來。所以對於因果,我們應該要畏懼,要深畏因果。

所以「深見深畏,後世苦果,遠離所有一切惡法。」

我們若能堅固慚愧,能夠深見深畏,畏懼後世的惡果,自然就不會再延續產生後世的惡果。無論有什麼恩怨、愛恨情仇,在這一生我們就要讓它結束。所以我們學佛,就是真的要學得一個真誠。

所以,真誠從心起,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分分明明,明歷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