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很寧靜,周圍感覺起來就是那麼靜寂清澄,早上在大家都還很好睡的時候,修行者已經爭取時間,分秒不空過,就是早上要先建立這分虔誠,而且心無污染,心與境就是住在於互相無有障礙,這就是我們學佛中的過程。

學佛,調理我們的心是非常的重要。我們若是執有,那我們就會事事都會有罣礙。要如何才能無罣礙?那就是要遠離顛倒妄想,如果能夠遠離了顛倒妄想,那我們的心就無有罣礙,無所縛著。

所以我們在十回向當中,一直都在向大家說明,從凡夫事事罣礙、事事執著、凡事計較,那種無明煩惱的心境,我們要將之轉向「大」,大就是覺悟,所以也就是要「回小向大、轉迷為覺」。我們若是能夠覺悟,世間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雖然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但是我們還是要相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這因緣果報,是無論在什麼宗教都是相同的觀念,所以我們不能夠撥無因果,甚至還存著:「什麼都是空了,為甚麼還要修行?」這樣的錯誤觀念。真的,我們既然學佛,就要啟發真如本性,我們這分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

所以在十回向的過程中,不厭其煩、不斷地向大家解釋,真如是不離開日常的生活,這是一個心境!

今天十回向已經進入第九。第九回向是「諸法本空,心無縛著,於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回向。」

這段文字,在前面已經先和大家解釋過了——我們的心境要無所縛著,不要被綁住了,也不要受現前的境界所執著住,執著也是很辛苦。執著自己的見解,總是認為「什麼事情都是我想的才是對的,你們所想的都不對;我做的才是對的,你們做的都不對。」總是執著自己對,別人不對,就無法處群入眾,在人群中無法和睦。

所以不要受境界縛著,也不要在人事中有執著。所以在根、塵都不要被縛住。

根,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就是在一個人身上。我們和塵,塵就是我們的環境,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只要我們不被縛綁,我們自然就能身心解脫,處處都是很好的地方、人人都是我們敬重的對象。

所以我們對人不計較,對環境不分別是好、是壞。在慈濟人的身上,已經能看到這種從根塵中得大解脫。

我們的三家醫院,同一天中不同的活動。在大林慈濟醫院,院長、醫生、各科室的主任,攜家帶眷呼籲我們的同仁投入去做環保。那個境界也很美,平常在醫院,到處都很亮麗,回到自己的宿舍也很舒服,偏偏到了環保場去做垃圾分類,去整理那些環保回收物。這就是因為根塵融合,為了要疼惜地球,知道環保的重要性。

在花蓮、關山、玉里分院,他們就選擇貧民,平時我們有在照顧的,或是病苦無法出來的,我們就到他的家裏去往診。除了往診以外,對於精神狀況不好的,也去輔導他們要如何生活?家裏非常、非常的髒,這些院長、副院長、各科室主任、主治醫師等等…會同我們的委員,有的人就去為他打掃屋內。那個環境真的是非常的骯髒,又破、又臭。有的人則是去幫他洗澡,教導他生活的方式,這也很讓人感動。休息的時間,從週「休」二日,變成週「修」二日,兩天的時間拿來修行。

他們在培訓委員、慈誠的時候,也和委員一樣有這種活動。關懷貧困,去往診、去打掃、去為他們洗澡,進入那種環境中,他們也是皆大歡喜,這叫做「根塵中得大解脫」。做了之後問他們:「感覺如何?」他們會說:「做了之後感到很歡喜,下次有機會不要忘了通知我。」憑著一分的愛心,所以無所執著。

同一天,我也聽到了新店醫院,那天我們動員了很多醫療人員,有醫師、有護士、有復健師、有治療師,還有我們的委員、慈誠,這樣十幾個人浩浩蕩蕩的去一個家庭居家關懷。這家庭只有老夫老妻兩個人,就是其中一位老人病了;老人顧老人,就算病了,也無法送他到醫院去。

尤其是他有氣切,要如何搬移都很困難,何況他還需要復健。所以醫師、護士、治療師、復健師,還有我們的慈誠、委員十多個人,為了貧困的兩老病苦無依,到了他們的家庭去。除了看病、復健、治療以外,同樣也幫他們整理房子。看,這也叫做「根塵中得大解脫」,這也叫做「無縛無著得解脫回向」。

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心境,不是很深,其實就只有這麼簡單,這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愛心。

在佛經中一樣,有一個時期,佛陀在給孤獨園。面對著比丘等…這樣一群的修行人團體的時候,就對他們說這分愛的真誠,就說:

在過去、過去,有一個國家,當中有一位國王,這位國王名叫和默王。這位國王他很仁慈,他的國土就是以愛治國,在他的國土當中沒有什麼刑罰,就是以教導民眾對父母、對子女要如何學得仁義禮智,完全是以仁德理家;或是對人群、對社會等等…則是教育要有忠孝節義。

有一天,國王在巡視這個城市的時候,看到家家戶戶都很和樂,而且看到他的社會很富有,尤其是年年都是五穀豐收,他心理很高興。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一看到了國王,就好像抱著非常慚愧的態度,彎下腰來,彎腰鞠躬到國王的面前,向國王說:「國王,我是一個罪人。」國王問說:「你是犯了什麼罪呢?」他說:「我曾經犯了偷竊,就是曾經去偷拿別人的東西。」國王就說:「你為什麼會偷竊別人的東西呢?」他說:「因為我肚子餓,而且我家裏又很窮,所以不得不去偷別人的東西。」

當時國王聽了就問他:「雖然你曾經偷了別人的東西,但是那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你為什麼現在來對我說這件事情呢?」這個人就回答說:「雖然這件事情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沒有被抓到,沒有被人知道是我去偷別人的東西,然而這件事情就總是存在我的心中,被關在我自己的心獄當中,所以我很不快樂。今天在這裡剛好可以遇到國王,我應該要向國王坦白認罪。」

國王聽了之後,心裡感到很慚愧,就說:「你真的是一個很真誠的人,你的內心是這麼的真、這麼誠,只是你的環境令你這麼貧困,所以不得不去偷竊食物,這說起來應該算是我的錯。民之饑者,即我餓之;民之寒著,即我裸之。我的國民當中,如果有受到飢餓的人,就像我自己在挨餓一般;我們國民感到寒冷的時候,就如同我沒有穿衣服一般。說起來,我實在很羞愧,我再重新發誓,我要讓我的國家沒有貧窮的人,希望我的國家未來能夠更富有;我的國家可以沒有貧困的人。」

所以國王就說:「民之苦樂在我而已。人民要是讓他快樂呢?或是讓他受苦難呢?這都是我的責任啊!我有責任使民眾無苦,人人都很富樂,這都是要看我,所以我有不週到的地方,不知道我的國家當中還有貧困飢餓的人。」所以他又發了這樣的願——「要讓全國都沒有貧困的人」,他把這樣的責任擔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他就趕快看看國內是否還有因為犯罪而被關在監獄當中受苦的人嗎?或者還有像這一位如此精誠、真誠的人,犯了錯好像自己的內心有個監獄,自己關在自己的心獄當中?他要為這些被禁閉在有形的監獄中的人,或者是因為把罪放在自己心理,彷彿被關在心獄當中的人,都能夠安穩。所以他就發出了令諭,大赦其國。如此一來,無論是心靈的牢獄,或者是有形的牢獄,都能夠得到解脫。

甚至他還打開國庫,對貧者布施,讓這些人能夠脫離困難;讓飢寒的人有飲食,肚子餓的人都有食物可以吃;若是沒有衣服穿的,就給他衣服保暖;或是有病的,就給他醫療和醫藥。

佛陀的教育也是一樣,同樣在那個時代,也把這樣的事情提出來,對大家作為一種教育題材。佛法不離人間法,人與人之間互相相處,就是要有那分真誠的愛。領導者如是,民眾的人與人之間,更不能缺乏這種愛。

法不是用說的,是要真的去做,去拿出來實行,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人在人世間不離世間法,然而世間是很複雜的,所以我們要能夠跳脫出來,不受環境所束縛。只要我們能夠保有真誠與智慧的愛,不論環境是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輕安自在。這就是菩薩的世界、這也是佛陀的淨土。

所以我們學佛者,要時時多用心啊!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