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無非就是修心。我們解釋了佛陀的「十身」,在解釋到了「十住」的第八「童真住」這些,我們就開始說,童身的十身靈相,意思就是說:「一個學佛者從開始六根就要開始注意。」因為種種罪的造作都是從六根開始。

所以我們說——或是六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識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等等…我們就從行開始解釋,一直說到了住。在童真住中,又分析了十種身。

大家聽起來好像一層過一層,這樣結束了嗎?還沒有,因為這些十住行,我們才只說到第八的「童真住」。

所以我們現在要說的就是第九的「法王子住」。既然有童真,童真是指菩薩的修證之身還沒有出生以前,就是懷聖胎的狀態,稱為童真。那出生了之後就是聖子,所以這個童真會慢慢長大,這叫做「法王子」。

所以在經文裡面說:「長養聖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

我們常常都說,修行不是從這一生開始,應該我們在過去生中的過去生,也有善惡雜揉。在過去與善有關的部份,應該也是結了與佛有緣的種子,所以只要我們有這念種子,我們就有那分緣。所以這輩子我們之所以能夠來這裡修行,應該也是在過去生中有那顆種子,這就如同聖胎一般。你若是沒有緣,就不會有這個種子;你若是沒有這個種子,同樣也不會有什麼助緣可以協助你修行。我們我們一定要很慶幸,不知道在哪一生中,我們與佛有緣。

《法華經》中也這麼說,在同一個法會當中,這些眾生、這些聽眾,有的人說不定在過去、過去的無數劫之前,已經結果了佛緣;也有的說不定在佛陀的時代,出聞佛法,開始一念種子。佛陀也說了:「還有未來無量無央數劫在這個道場中,自從結了這念種子之後,在未來,以及未來的未來,這顆種子也會不斷來現行,一樣會聽我的法,行我的行,在這個世間度眾生。」這就是一念的種子,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說不定我們今生的未來,我們的緣都還在,這顆種子我們真的要好好珍惜。

我們如果用這樣來解釋,人人都已經有這顆種子。這顆種子我們若好好珍惜,每一生、每一世,都不要讓他流失掉,也不要讓這顆種子壞掉,種子要壞掉也會很快的就壞了。

就像稻穀——現在在收割的稻子,就是過去的穀種;這些過去的穀種也是長在稻桿上的,叫做稻子;稻子收割下來之後,就成為了穀種。這些穀種可以磨成白米,但是它還要留下種子。種子留下來之後還要播種;播種之後就是陪秧,插秧了之後,就變成了稻子,稻子結穗又長出了稻穀。

同樣的一個東西,他有許多不同的形象,但是你要成長到這個形象。最初的種子就是穀種,我們若是沒有及時收割,再下一年、下一個時刻,稻種裡面的種子就破壞了,因為時間不對,把它放太久了。所以我們常常說要把握當下。

時間很重要,我們既然有原來的這一顆種子,因緣若是到了,我們要把握時間,有了這個種子,我們要趕快培養、讓它成長,這樣它才可以長出聖胎,懷了聖胎,就要讓它成長起來。這顆種子如果讓它成長起來,如何才能成長?那就像我們現在在修行,修行要精進,絕對不能懈怠。精進不是說:「我也是有認真的在拜佛,我有認真拿著念珠、在念佛,這樣叫做精進。」不是,身體看起來是有精進的形象,但是最重要的是心,心有在精進嗎?

什麼叫做心的精進?所謂的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有人會說:「有啊!我很有愛心。」愛心有做出去了嗎?芸芸眾生,苦難偏多,我們是不是願意去付出呢?如果你真的願意去付出,那你就是有在行菩薩道上,菩薩道的終點就是佛。就像穀種、秧苗、稻子,然後又是種子。這就是說,我們如果沒有經過菩薩道,我們哪能夠結穗成果呢?所以行菩薩道是很重要的。

所以佛陀所開示的六行當中,其中有一個「十住行」。

這些十住行,一直到了童真住,特別又指出了十身。

這些「十身」,方便我們如何解釋、如何體會,天下萬物能以很多的形態去體悟人生,可以用很多種種的方法去投入、去接近佛法的境界。給你很多方法去行菩薩道,這就是佛陀的教法。所以我們想要紹隆佛種,我們首先要好好培養自己這顆種子開始,好好讓它成長,我們才有緣再來接引眾生,我們才能同時增長。

所以說佛教當中有分別大乘、小乘的方法。就像是騎一台腳踏車,自己騎,頂多再載一個人,這是一種「乘」;或是開轎車,坐轎車,開車的人和讓人載的人一樣到達,這是同時成長。我們要載一個人也是載,我們要載幾百人、幾千人也是載。所以我們應該是行大乘,我們應該是和很多人同時成長。

何況我一直在說,現在是壞劫的時候,看看天地間已經發生的種種異變。天的氣候已經是不調了,異常了;大地也被污染、破壞了。所以在這種壞劫的時代,眾生共業,我們更加應該要來修行,我們就要趕緊紹隆佛種,就是人間菩薩招生。其實人間菩薩招生就是紹隆佛種,紹隆佛種就是要想要如何能夠趕快培養新人;還要多去造緣,讓大家有這個緣可以走入這種人間菩薩的道場,來淨化人心。心若是淨化了,天地才不會再遭受到污染。

其實人與人之間,這種的「長養聖胎、紹隆佛種。」是多麼的重要!但願你我都是「法王子」,能夠承擔如來家業,這就叫做「法王子」。

再來就是「灌頂住」。灌頂是一種印度的規矩,當國王的兒子已經長大成年,長大成年之後就開始要傳王位,在這個時候就要取用最乾淨的四大海當中最清淨的水,來對已經成年的王子灌頂。

在佛法來說,應該就是「皈依」,已經證明你已經踏入了佛門當中,你要開始奉行三寶的規戒。三皈五戒,這是佛教徒最起碼應該要遵行的規矩。要有五戒才能夠有清淨的心,這就是初階開始學佛的時候要遵循的。

但是在這個地方所說個「灌頂」,就是已經準備要將王位傳給王子的儀式。但願人人都能夠成為佛子,真真正正能夠承擔如來家業,我們就要去付出、去投入,所以這叫做「灌頂住」。。

「菩薩既為佛子,佛子智水灌頂」,希望我們人人要有決心,我們既然已經是佛的弟子,我們要接受法——法譬如水。師父每天用這麼長的時間,在這麼早的時刻來和大家說話,不厭其煩,如此的細膩,把很深的道理挖掘出來,再把它用即為淺顯的方式說明,再分享出來,讓我們可以日常生活當中就能夠運用出來,讓大家能夠接受,這就好比點滴的水。但願這些法水可以點滴進入大家的心中;希望這樣的滴水灌頂,可以讓大家的慧命成長起來。

所以在文字中說:「佛以滴水灌頂,藉表成人。」藉著這樣的滴水灌頂,讓這個人可以長大成為一個成年的人。希望我們的慧命,也藉著吸收這些點滴的法,可以讓我們的慧命成長成為「法王子」。這也是我們大家的期待,希望我們浸潤在這佛法當中,還能夠用智慧來接受這樣的教育,絕對不要荒廢人生。

人群當中好修行。我們若不在人群中,只是獨覺一個,只是自己可以瞭解天地之間的真理,這樣他還只是一個辟支佛,他還是非常獨善其身,他也無法成佛。所以《法華經》中說,獨善其身就如同是斷佛種一般,因為他只想自己知道,他不想讓別人知道,這種的獨善其身也不對。我們應該要把握時間,不要只想獨善其身,我們應該要兼利天下!

佛陀的種子,我們要好好珍惜。說不定我們當初和佛陀也曾經同在那個法華會上。佛陀說法,我們聽法。說不定在法華會上,當佛陀在授記的時候,我們就在那裡虔誠被授記也說不一定。說不定我們是自己發願、乘願來到這裡,想要面對這些芸芸苦難眾生,就拔他們也說不一定。所以,我們應該要用珍惜的心情在人群中,我們要用心付出。

雖然人生多苦難,煩惱偏多,我們自己要覺悟,這是一個凡夫界。所以既然在眾生凡夫的境界當中,每天所面對的自然就是苦難、煩惱,於是又在心中自我生出了很多煩惱。明明聽了很多法,但還是有很多的「我自己」,還會想「我比你優秀」這種種的心態,都還是無法調伏下來。這叫做剛強眾生。

這種剛強眾生我們若是想要調伏他們,真的要付出很多心力。調伏不過來,我們也是一樣會煩擾。煩擾和煩惱是不一樣的,煩惱是自私的心態,有我的執著、我所愛的、我的…等等;而煩擾在台灣話叫做「擔憂」,不忍心、很可惜等等…「明明就是那麼發心的在付出,為什麼就是那點脾氣?怎麼那點的我執不改過來呢?實在是很擔心。」像是這樣的擔憂總是在所難免。

所以什麼叫做覺有情?他還是要留一點有情,才能在眾生群中。但是他一定要覺悟,覺悟在充滿煩惱的人群中去付出,這叫做「覺」。但是還是有留一點,和眾生的情的牽連。有這種和眾生的情的牽連,難免就會有擔憂。「我出力出得這樣,要拉好啊!不要掉下去!」像是這樣的擔憂。不過像是這樣的擔憂是我們自己發願的,這也就是要達到佛的境界過程,就是菩薩道所會經歷的。

各位,像這樣對大家解釋了十住行,已經到了這裡,剛好是一個十住行。請大家在這些十住行當中,還要能夠理解體會童身住,也就是十身。所以前幾天一直都在解釋了十身。

十住是在六行當中,這段時間以來的解釋,就是讓大家能夠瞭解佛陀在他的修行當中,就是有經歷這些十住的過程。所以才會這樣一層又一層,不厭其煩的解釋、說明,請大家要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