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坐下來靜靜的時候,一聲引磬,大家眼睛張開了。眼睛已經睜開,那現在從你們的對面所映入眼中的,是什麼東西?是什麼相?

在我們眼睛張開的剎那間,這個相很快就印入你的心版,這叫做想!

心版上的相,這個「相」字,就是取六塵的相。這種的六塵,六塵、六根和六想會合起來,這三項合起來之後,就容易有過患。因為昨天有什麼人我是非,根和塵會合起來,會放在我們心裡造作。

我們的心,是不是已經對這個人,就會起那種不好的印象?這個不好的印象,就是「心」印在那個人的相上。沒有順我們的意、或是工作中有互相衝突,這種印那個相在我們心裡,我們心裡還是會再去緣。緣著過去的印相,之後又接著把那種不好的緣,糾結在我們心中成為過患。

過去了我們還放在心裡,這叫做「過患」,而且會「傷失善根」!

孔夫子說:「不遷怒、不貳過。」我們做一個人,選擇的事情要做,不應該為了一個人,來影響我們的情緒。過去已經和這個人衝突,已經有過失;加上為了這個人,影響我們的心境,就放棄了我們的立志、發心,這也叫做「遷怒」。

為了這個人,所以把我們的意志、發心全都遷移掉了,這樣就是「傷失善根」。對我們的慧命有傷害,對我們的善根也有損失。如此喪失善根後,這個妄念就不斷衍生!

「想」,是緣著外面的六塵,就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六項合起來,構成了我們的思想。因為我們的心,一直就是繞著過去的相,在我們的心版上,妄念一直延續下去,如此就顛倒了!所以我們學佛要很謹慎。

因為這個「想」字,在我們的「見、思、惑」這三項裡面,它會影響我們,使我們顛倒。

第一是「想顛倒」,那就是在思想上,會讓我們顛倒錯誤。顛倒錯誤,妄想就會一直生起。

第二是「見顛倒」,見解若顛倒,就是邪見不斷不斷叢生。我們也常常聽到:「我如此發心信仰,我非常虔誠信仰,我所要求的,怎麼不能事事如意呢?」有人就和他說:「來!我再帶你去信什麼。」他馬上就跟著人家去了!

從正見走入邪道也是很多,在社會比比皆是,有很多。都是因為無法在因緣果報上,去正確了解。所以容易若有一事不如意,就會從「見顛倒」衍生成為「事事顛倒」。就是容易在見解中產生了邪,邪就是偏差了!一條康莊的大道,應該很好走,卻是已經偏向邪思、邪見、邪解,這種叫做「見的顛倒」。

「心的顛倒」,「心」是什麼心:妄想心。因為這個相,印在我們的心版裡,所以令我們的思想已經顛倒了,見解也偏差了,使我們的妄心不斷不斷產生,所以「妄心邪識」——我們所看到的、所了解的,全都不是正確的,當一切事物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就會被它影響而顛倒了我們的根本。

我們真正的根本是什麼呢?本來是清淨無染穢的根本,我們應該所選擇是正確的,我們要趕緊去做。因緣難得,得到因緣,我們要好好把握!把握了,我們知道這是正確的,我們絕對不放棄。無論是有什麼樣的因緣、境界現前,我們都不會受影響,這叫做堅定。

假使我們若是遇緣,遇到好的緣、好的教法,我們若是一念心不堅定、或是心、想不分明,往往就流失掉善緣,或者是善根、或是善的福業,就容易流失。

佛,經過了漫長的修行的過程,得到了覺悟之後,他第一個要度的就是跟隨在他身邊,修苦行的五位隨從。

這五位本來是父王派他們來,要來勸太子回去。結果他們追隨太子之後,也覺得人生無常,修行才是根本,所以這五個人跟著太子修行。一直到看到,看到太子接受牧羊女的羊奶,心印著這個相,以為太子已經失去了道念,所以這五個人,就捨棄太子離開了!

這位太子,這些人離開後,他下定決心,全心靜思天地宇宙,物理、生理、心理等等…後來覺悟了,真正覺悟天地宇宙萬物之理,透徹了;所以他再思考,這種道理要在世間流傳,要讓人人在迷茫中,能趕緊覺醒。所以他一定要走入人群,要度的是什麼人?應該是從這五個人開始!

所以離開了菩提場,他就出來了。這段路途中碰到一個人,這是一位很年輕的修行者,他要去尋找明師修行,這個年輕人叫做「憂呼」!

他一看到佛陀,眼目非常亮麗,從內心就不由自己起了一分恭敬,他就向前對他恭敬作禮,他就問他:「你到底從哪裡來?你是不是也是一位修行者?」。

已經覺悟的佛,他看到這位年輕人也是心生歡喜,聽到憂呼問他:「你是不是也是一位修行者?」佛陀就回答說:「是!我也是修行者。」

憂呼問:「到底你的師父是什麼人?你修什麼樣的行?怎能如此莊嚴?一讓人看到就感覺內外明徹,如此莊嚴的形象!到底你是修什麼行?」佛陀他就回答:「『八正覺自得、無離無所染』——在修行中體會到一個道理,很重要的是一個正字,這個正字不離開八種,所以已經在正道中自得。不只自覺自得,而且不離,絕對不離開八正道。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論是思、見、解等等,我已經在八正覺中不會離開,而且也不會受到邪思染著。」

再來說:「『愛盡破欲網,自然無師受』——你若要問我,我的師父在哪裡?也沒有,我就是破除愛欲。愛已經盡了,世間的欲愛,我已經都看開了;而且那個欲網,也已經破除了。自然我的心有覺悟,這沒有什麼老師來教授我。我不是從別人學來的,我是很自然,在大自然的境界中、天地萬物間,所得到的智慧,所以自然無師受。」

「『我行無師保、志獨無伴侶』——我現在就是一個人。無師,也沒有老師叫我去哪裡,也沒有老師保證什麼,都沒有!我現在所立下的志願,還沒辦法伸展,所以發心立志,現在想把這個心得和大家分享。但是目前還沒有,我現在『志獨無伴侶』,我的話還沒講出去,還沒有人來聽我的話,所以我現在還是單獨,沒有權力!」

「『積一得作佛、從是通聖道』——大家若能知道,一念覺悟生起,這念的覺悟若能累積、累積、累積覺道就是八正道。好好來累積,一一累積起來——正念、正思正見、正解、正語、正行等等…,這全是正的話,這條康莊的大道,就是佛的道路,就是通達聖賢的道路。」

和他說這些話,這個憂呼聽了就很歡喜,但還是不解,沒辦法了解,好像心還有一層網一樣,無法很透徹。憂呼又問:「你現在想要去哪裡呢?」

佛陀就對他說:「我現在要去波羅奈國,我要去擊甘露法鼓,轉無上法輪。」這是佛陀向這位年輕人,表達他現在要去的地方,無不都是要去遍灑甘露,去擊響法鼓,能警醒人人這種迷茫的心,所以要去轉無上法輪。

但是這位年輕人,這位梵志聽了之後就說:「這樣很好!」就在佛的面前作揖,就離開了。

可惜,和佛陀面對面,還聽到佛這些話,知道佛陀還要去波羅奈國說法,他就在他的面前過去了。結果過去之後那個晚上,佛陀聽到一個消息,這位梵志在當晚,天未亮之前就往生了。

所以佛陀就說:「世間愚癡,謂命有常;見佛捨去,而獨喪亡。」這是佛陀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感覺世間人,怎麼這麼愚癡!以為生命還很長,不知道是這麼無常。明明見到佛、覺者對面在說話,竟然這樣捨棄,到半夜還沒找到老師,命就亡了。

所以「法鼓震動,而獨不聞」,這些話已經說了,已經就像在他的面前,震動法鼓了,但是他就是聽不懂,就是獨不聞。

「甘露滅苦,而獨不嘗」——這個甘露能滅除很多苦難,但是他沒有辦法嚐到這個甘露。

「輾轉五道,生死彌長」——只是保持在五道中,在生死中,實在是很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輪轉在五道中,真的是很辛苦!

「經歷劫數,何時得度」——其實我們要知道,與佛同世,面對面聽到法,這種甘露他沒有喝到。佛陀在他的面前,已經擊起了法鼓,但是他就像沒聽到。這只是一念心。你看!光是執著遙遠的地方,還有老師,在面前的他放棄了,這就是「見解」!

這個「見」和「解」若不是很明朗,妄念若是產生,因緣就容易錯過。所以我們學佛,真的要常常自己自我警惕。善惡就是在我們的見解中,我們若是想顛倒,在思想中顛倒了,我們就會錯誤,我們就會生起了妄想、妄念。

若是見解顛倒,在見解上,也容易產生邪識出來,因而會心顛倒。我們的妄心,不斷不斷一直產生妄念,自然我們就會選擇這個邪、邪道。就算眼前就是正的道路,我們也不能夠及時精進。所以若是如此,在一切事物中,我們都無法正確。

所以感覺起來,真可惜!佛陀為這位憂呼而慨嘆。我們聽起來也感到很可惜,千載難逢,卻讓它閃身而過,實在是很可惜。

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自我警惕、體會,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所以機緣來時,我們要好好把握住。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