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常和大家說:「我們要照顧好這念心。」

心若是沒有好好照顧好,一念糊塗,我們就隨著境界被牽引,讓我們在不知覺中隨著這個業力去造罪。人與人之間互相相對,覺得這個人我一看就歡喜,這個心就由不得自己隨著這個人而歡喜,就會造成多少無法解決、煩惱的問題。

為什麼你對這個人會如此的生氣呢?為什麼你一看到這個人,你就瞋恨心起呢?這種無明、煩惱一起,我們的形象就不好看了。互相沒有好感的對立,看在旁人的眼中,給人的感覺,會覺得這個人很不可理喻,不要去理會他。所以這種孤立自己,這種苦果也是自己招來的啊!

不要以為:「我只是不喜歡他而已,我只不過是看到他之後,我的態度會比較不好而已。」其實,看在旁人的眼中,對於我們自己的修養、人格的印象就損傷很大了。

各位,你們想想看,這又不是很嚴重的事情,但是對自己的損失偏偏就很大。若要說嚴重或是不嚴重,要看「業」,只要這個業的種子落入心地,周圍的緣來成就,將來還是同樣在人群中,也難得有歡喜的生存,將來同樣障礙會很多。

為甚麼做事情會很順利,是因為過去結了很多好緣,很多人來成就我們的觀念,成為推動成就我們的願望的力量。所以,我們要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好緣。

那麼,好緣要從哪裡來?你對任何一個人都要起歡喜心。看,釋迦牟尼佛不是也這麼對我們說嗎?在《法華經》當中的「常不輕菩薩」這一品,佛陀就在教我們如何和別人結好緣?怎樣來成就我們的人格?我們要常常不輕視別人,我們要常常對人起恭敬、尊重、歡喜心,這是常不輕菩薩品這一段經文當中,佛陀來教育我們如何成就我們的人格。

所以我們要真正學佛,不離娑婆,要入人群,唯一一樣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結好緣」。

要結好緣,要從我們的內心開始。我們的心一定要常常很明朗,不要有無明。無明就是「惑」,是迷惑、很迷惑。我們修行就是要認真在現在這一念心,不要有這一念無明惑來現行,而讓我們去造業。若是守不住自己的心去造業,這樣所造業所得到的苦果,別人不會替我們承受,都是要我們自己承受;苦果自己種自己吃。

所以由果現行,我們既然結了這個因、得了這個緣,果報現前,這就是業力愈結會愈多,因此對立也愈來愈嚴重、愈深,這就叫做「結怨連仇」。開始是一個「怨」而已,只是無因由的「怨」,慢慢的,年久月深,就會結仇、就會現行、就會去做。做了之後就會真的有冤仇,冤仇一結,那就是禍端不斷了。

這都是一點點的事情,但是未來卻會很大。各位,學佛,師父是苦口婆心,人人應該心裡有數,大家應該知道,這些事情到底是誰在說話?

也許聽到了這一段話,你們會說:「師父說這一段話,其實這可能是針對某一個人。」但其實若是認為:「這是針對某一個人說的話。」那我們自己的損失就大了,因為我們的心沒有去接受這個法。法譬如水,我們自己的心若是沒有去吸收法水,認為這是別人的,那我們自己就沒有警惕、反省、提防的心。相信這種業、煩惱,就會由我們的心中現行出來的機會就很多了。

所以,我們的心,真的要常常知道「法譬如水」,所以法水要常常存在我們的心中。現在所說的這些法,要當成就是針對你說的。所以大家要自我警惕,要心想:「現在師父所說得這些法,這就是對我說的。」所以我們都還有無明,有這種的「枝末無明」要很小心!

「枝末無明」,就是說我們的心,完全都是在說一念心字。你看,「心」——心所法。在心所法當中,法,它本來無相,但是我們知道很多事就是結合在一起,所以它才會去相應。心中光是一個心所法,就造就了很多的相應,造就很多外相。

在「百法」中,「心所法」就佔了五十一種心所法。這些光是在「貪、瞋、癡、慢、疑、見」這些煩惱就能夠遍行五十一種。

這都是由根、由塵和我們的心互相接觸所以才會現行出來的東西。所以,現行出來的東西就是「貪、瞋、癡、慢、疑」。

註1:「百法」,請參考《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

註2:「五十一種心所法」依據大乘百法明門論當中所描述,包括有:

  1. 遍行有五:作意、觸、受、想、思;
  2. 別境有五:欲、勝解、念、三摩地、慧;
  3. 善有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4. 煩惱有六: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
  5. 隨煩惱有二十: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6. 不定有四:睡眠、惡作、尋、伺。

註3:其餘還有四十九種法:

  1. 心法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2. 色法十一種: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
  3. 心不相應行法廿四種: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4. 無為法六種: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滅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我們每天都要自問:「今天我的心中是不是有貪念存在?」在道場修行的人,還有什麼貪呢?有啊!有很多,就像是也會有著「我愛這一樣」的念頭。舉個例來說,光是「吃」這一項,我們的心念當中就可以想到:「我愛吃這的東西,這個東西怎麼沒有多留一些?」像這樣的念頭,雖然是這麼的微小,同樣還是有貪在吃的之中。

同樣,在「住」這方面也會有:「我要住在這裡,我就是要和誰住在一起!怎麼會把我分配在這個地方?而且,為甚麼我住的單位不能夠大一點?而且,最好還是要有套房。」我們的心,在住的方面,是不是對環境也有所分別?也有所貪著?

瞋呢?瞋也是一樣。剛才說過了:「和我很喜歡的人在一起做事情,天長地久;可以說很多,天南地北。怎麼說話都可以很歡喜。」但是這些話是否如法?「不管他啦!只要歡喜就好了。」

有的人就是話說得很好,每一句話都說得很好,能警惕人心,但是聽了就很生氣:「裝聰明喔!你以為你有多聰明啊?」其實都是自己在裝聰明而已,不是對方在裝聰明。別人說得出來,我們還說不出來呢!別人做得到,我們還做不到。我們有這種嫉賢妒能的心,都是從瞋開始。這種瞋心實在是很可怕。

對人就是「慢」——「非常驕傲」。會有一種念頭,會想說:「你知道,我和你也沒有差多少,甚至我比你知道得還要早。」有那種驕傲、貢高的心態也是一種「大病」。我們要知道,如果有這種驕傲、貢高的心態,智慧就絕對無法增長,所以我們要很警惕。

對人有「疑心」也是很痛苦的人。看看現在有多少身心不健康的人,就是因為一個疑字。俗話說:「疑心生暗鬼」,我們如果有疑,和人相處的時候,對人就會有一種不自主的拉遠了距離的心態和行為,不敢和人在一起。或者是當和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想:「這個人永遠都不會利益我,只是會損害我。」如此,我們的人生就會很孤單。所以我們不要隨便對人有疑,一但有了疑,我們自己也會很痛苦。

不是有一句話說:「以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我們若是以鬼心看人,人人都是鬼。」我們若是用自在的心,則每天都能夠過得很輕安;若是以疑心來看待人,就算做什麼事情都要看時、看日也都不能心安。所以,這個疑字,無論是對人、對事、對地等等…只要有這個疑,就會讓我們很困擾、很煩惱,所以,不要有疑心。

我們要對自己相信——相信自己無私;要建立自我無私的心態,自然我們就能夠相信——「人人心中都有愛。」這樣一來,自然我們就沒有什麼好懷疑的了。不要懷疑!

人人對於萬事萬物,人與人相處之間都是存在著一個「見解」,因為有了偏差的見解,所以煩惱才會不斷、不斷地產生。像這種種,都是在枝末無明裡面。

各位,「枝末無明」就是由我們的「根」和「塵」互相交合起來那個時候,讓我們產生出來的煩惱,所以我們要常常照顧好我們的「根」。

無論外面的環境是如何的,我們若是能夠依照前面的幾項要訣,把我們自己的心態健全起來,我們自己的五根,就像「眼睛(眼根)」看到東西,也能夠自在,那「貪、瞋、癡、慢、疑」這些心病也都沒有了。心病一消除,那根和境和塵就不會交合。所以我們要很小心。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