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雖然時日已逝,業力難除,我們每天在過日子,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去造下生生世世的業,既然是這樣,我們應該要下定決心。修行要把握時間,以無常的時間來修永恆的道行。

所以這段懺文就是說,我們要「披陳致禱,慚愧改革。」真的要好好慚愧改革,我們若不能改除革過,我們就會永遠都留著這個習氣,就像一顆種子一般,這個習氣如果留著,倘若遇到外面有「緣」來,稍微引一下就要跟出去了。所以我們這個習氣真的要徹底改革,要如何徹底改革?這在懺文中很簡單就可以看得出來。

「舒瀝心肝」,我們好像徹頭徹尾都要經過清水洗滌過,所以說「舒瀝心肝」就是說把我們的心剖開,很用心地從頭至尾把心肝都清洗乾淨,這就表示我們要有誠意。

我們若是想要改過,我們就要很有誠意去改,不要說:「好啦!好啦!我會改!我會多多少少改一點。」這種慢慢改、加減改,都改不掉。

若是任由你慢慢來改,說個比喻,就像是說這個地方很髒,然後你說:「我會慢慢的清。」如果真的由你在那邊慢慢清,總算是有部份清好了的,但因為你很慢,後面已經先清過的又開始髒了。前面還沒有清完,後面又都變得髒污了。

改過,也就像我們在一片土地上除草一般。記得從前我們在種花生,我們這片土地,種起農作物長得不是很好,但是草很會長。當時我們常住人少,說起來這塊土地也不小,我們在除草沒有那個習慣、也不懂得方法,但只是想要除草,所以就蹲下來,拿一枝草鋤,把草一株一株的拉起來,慢慢掘、慢慢掘。想要把土香(雜草名)這樣一條牽著一株、一株牽過一條,把它逐漸挖起來,希望能將整片土地上的土香都挖起來。工作要做得精就慢了,所以就這樣慢慢來。當向前在慢慢清的時候,雖然今天清掉了這些,但到了明天回過頭來看,昨天清過的部份,草又長出來了,又是一片雜草叢生了。

這個「慢慢來」,實在是要不得。我們要知道方法,甚至也要很「精」;也就是不但要「精」,還要知道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勤」。就算是你知道方法,如果不勤快一點,同樣慢慢來,前面在那邊慢慢除草,但是一回頭,後面的草又長了出來。這是已身外的境界來舉例說明。

但是若是內心的境界呢?就要靠自己了。不是有很多人可以來幫我們清、幫我們洗,完全都要看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有起了那分誠意?有沒有起一念致禱、懺悔的心?有還是沒有?

「披陳」就是完全沒有隱瞞著,我們要真正打開我們的心、肝,真正地虔誠致禱,好好的來「舒瀝心肝」。

所以這段文,雖然看起來很淺,但是用意很深。深在哪裡呢?深在「致禱、懺悔、改革、舒瀝心肝」。

再來還要「洗蕩腸胃」!連肚腸、胃我們全部都要洗、要通,要用很多的水,花很多的功夫來洗蕩腸胃。若能如此,就表示我們身、口、意三業——身要很清淨、口業也要改過、心意要很注意。所以我們若能於身口意三業來做至誠的懺悔,如此「何罪不滅?何福不生?」

意思就是說,我們要以最虔誠、最清淨的身口意三業來懺悔,自然就像我們在洗心肝洗腸胃一般,整個都乾淨了,我們的業何罪不滅呢?我們的無明,又有什麼樣的無明會無法除去呢?所有的無明罪業自然就消滅了。

不過,大家不要以為:「我如果趕緊來誦水懺,自然就能把所有的罪業都消除了。」其實,我們要真正虔誠懺悔、面對、接受,若能如此,我們就能消業。因為無明除了,我們就沒有那些無明在那邊糾纏,罪業就過去了,因為時過業就過了。

所以我們如果知道虔誠懺悔過去所做的罪業,我們就知道過去錯了,我都徹底改了,現在這個業現前的時候,我就歡喜接受,這樣業因就不會隨著外面的業緣而糾纏。所以這樣,罪就能滅了。如果你無明除去了,這個罪就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消滅掉了。

應該大家如果用心聽就會知道我的意思。不是說:「我也有在做好事情,我也有改,為甚麼我還會遇到這麼多不如意的事情?」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是很自然的,因為過去所作的業,到現在現前了,哪裡有什麼不對呢?這是很自然的法則。知道了就是這樣嗎!

現在我們已經「洗淨心腸」之後,我們就已經能夠瞭解了,就不會再起無明。只要不會再起無明,我們明明歷歷的心,隨著今天開始的環境,不好的業,我們承受。該把握的好事要趕緊做,若能如此,就是在累積一切的福。業若消了,福就至了。

就像我們在除草,如果草除去了,我們所種下去的好的種子,就會茂盛起來。同樣的意思,我們既然過去不知道我們滿心地都是雜草,我們現在要趕快去除。那些好的緣——太陽、空氣、水分,才能在好的種子周圍幫助他生長起來。

都是同樣的意思——就像在耕耘我們的心地一般。我們懺悔,就像在洗我們的心肝和肚腸一般,一切都要清淨。無明去除,業障才能消!那麼當我們這分真正清淨的心,開始向前精進,那福就會生了。

「若覆不爾,悠悠緩縱,情慮躁動。」

看!假使我們的無明沒有去除,如此一來只知「悠悠」——人生不知道無常就在我們身邊,如此的悠哉悠哉,這樣無所事事的過日子,或是「縱情」隨意做自己想做的,不會自己反省,也不思改過。如此的慢慢來真是要不得。那個「緩」就是慢慢來,悠哉悠哉的慢慢來。真的不能夠這樣。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魚少水,思有何樂?」為甚麼我們的人生還要如此悠哉悠哉呢?不可以這樣!我們要如同火已經燒到了我們的眉毛一般,要趕緊撥掉,要用很快的速度趕緊來反省。既然已經有機會可以走上這一條康莊的道路,我們應該要及時精進。

人生常常不是悠哉悠哉,就是放蕩,不然就是很躁動,這種定不下心來。而修行就期待的就是有時間讓我們可以好好反省,讓我們有時間可以把心能定靜下來。靜寂清澄,這不是我常常愛說的境界嗎?也是我最想追求的。只要沒有什麼緊要的事情,就是我一個人,有時要想事情,有時看看東西,感覺起來這個時間我們要盡量取得。我們如果沒有取得時間好好善用,只是庸庸碌碌的跑來跑去,就容易讓我們的心被外面的境和人、事、物所擾動,難得心境的靜。

當然我們修行,若能修到動中而靜,在非常的動亂中我們這念心非常冷靜,若能這樣,這就是最好的境界。但是我們有些人,讓你有機會可以靜下來的時候,你就是靜不下來,只是想要去外面跑,只是想要去和別人攀緣,這樣真的是浪費人生。

雖然我們前面說過了,不執有也不執空,我們要行中道。我們既然可以透徹人生是「苦、空、無常」,「如露亦如電」,我們不需要去執著人我是非,我們不需要。但是社會世俗人就是會去計較人我是非,隨著人我是非而躁動,無法安定下來。

雖然我們不執著這些,但是我們要關心社會。有時候我們的修行有了一念偏差,想說:「人生就是如此的無常,所以我要趕緊找一個靜寂的境界。我不要和人在一起,都不要做事情,我就是要一切皆空。」這樣就不對了!我們應該要把我們的心保持住在人群中、動的境界中,但是我們的心、心情、情慮一定要冷靜下來。這叫做靜寂清澄的境界。

但是這個境界如果被我們自己擾動了,真的非常煩躁,靜不下來,自己要出去攀緣,這樣一定是躁動。各位,這種境界,可能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

我們行菩薩道不離開四無量心、六波羅蜜,修行的過程卅七助道品,這在之前一直對大家很用心的解說過了,所以請諸位,我們大家要記得這段文章。我們如果沒有好好懺悔,我們如果沒有好好把心肝腸胃完全洗清,其實會很擔心。我們這種習氣,會很容易被外在的境界所牽引又去造業,所以不能慢慢來,我們要以精確的速度前進,但是心要靜——靜寂清澄。心若能靜寂,看外面的境界就能夠明明歷歷,像是一面鏡子,照見外面境界的時候,鏡中的境界也是分分明明;但若是境界過去了,這片鏡子還是清淨的。

這就是我們要下功夫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能放縱,不然我們的人生會變成「悠悠緩縱,情慮躁動。徒自勞形,於事何益。」若是這樣,雖然我們總是說要修行、要修行,但到底是怎麼個修的呢?實在對我們一點益處也沒有,所以我們要十分警惕。

人命無常啊!這種境界是如此的複雜,我們要好好單純化我們的心境,洗淨我們的心實在要很用心。到底還有多少的時間可以讓我們慢慢來呢?所以我們實在是要好好的警惕——人命是無常!

修行不必如何轟轟烈烈出名,不必啊!只要能夠安分守己,能夠安然的過一生,這就是最難得的。

學佛,請大家守住修行的本分那就對了。希望大家要知道人生是無常的啊!大家要多用心啊!

備註: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卻是原汁原味,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一定要珍惜,更要起深信解,用心攝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